人民網
人民網

青海西寧市城東區把生態文明融入思政課

小學生課堂“搬”進大自然

本報記者  賈豐豐
2025年03月27日11:0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見証一顆種子的萌發,會給孩子們帶來什麼影響?

  青海省西寧市城東區的梨園廣場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群“紅領巾”的身影格外顯眼——來自西寧市博遠學校二年級的學生們正把自己培育的向日葵幼苗贈送給在鍛煉的老人和附近的商戶,“這是我們自己播種、澆水培育的向日葵幼苗,希望能給您帶來葵花般的笑容。”

  剛開學時,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利用廢舊的瓶瓶罐罐盛土澆水,播下一顆顆向日葵種子。在孩子們精心照顧下,承載著他們期待的幼苗破土萌發。“這也是我們思政課的一部分,通過培育一顆種子、觀察一棵樹苗、了解一種生物,讓生態文明理念深入學生心中。”博遠學校副校長鄧金霞說。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近年來,城東區教育局把生態文明融入學校思政課建設,引導學生們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博遠學校思政教研組組長孟娟介紹,學校建成了生態思政教育基地,分為生命教育、環保實踐素質、環保倡導活動等板塊。截至目前,已累計開展生態教育學習活動80余期,參與學生約5000人次。

  城東區八一路小學,兩座教學樓的連廊中、花草繁茂處,是學生們的“秘密基地”。

  一條細細的水管通向架在房頂的人造魚缸,利用高低錯位,水汩汩流向模擬濕地中的水培植物,沉澱、淨化后的水經過虹吸系統,再次回到魚缸……一個模擬的“沼澤濕地”躍然眼前。“這是師生一起動手設計搭建的,希望以此讓孩子們了解濕地功能,讓生態系統變得可觸可感。”指導教師趙杰說。

  除了模擬的沼澤濕地生態系統,趙杰還組織學生成立自然興趣小組,帶領大家飼養一些小動物。“我們鼓勵孩子們觀察身邊的自然世界,發現其中蘊含的自然規律和美學精神。”趙杰說。

  “小裸鯉、小裸鯉,聖湖的精靈,奮力向山海游去……”一曲旋律悠揚的《洑鯉》,已經成為城東區楊家庄小學的“第二校歌”。

  “我們在講課中發現,學生對青海湖的特有魚種湟魚——也叫青海湖裸鯉——非常感興趣,湟魚頑強拼搏、奮力洄游的特點也很吸引大家。於是,我們決定帶孩子們到青海湖開展研學游。”楊家庄小學校長李培榮說。青海湖畔,30名“鯉小蘿護魚隊”的小隊員仔細聆聽裸鯉知識講座、認真做觀察筆記。在此期間,音樂老師王延娥和孩子們一起創作了《洑鯉》。

  沉浸式、體驗式的實地思政課堂,讓孩子們與自然對話,不斷思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意義。“接下來,我們將著力打造主體多元、層次多樣、形式豐富的生態文明思政課程體系,推動課程資源建設及成果共享,並積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豐富課程講授與學生參與形式,努力實現生態文明教育‘情、知、意、行’的統一。”城東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說。

(責編:寧玉瑛、張永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