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政府工作報告首提“具身智能”廣東“AI+”如何起飛

2025年03月06日10:20 | 來源:南方日報
小字號

今年全國兩會,人工智能是不折不扣的“大熱門”。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這是“具身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報告還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制造裝備。

“具身智能”“AI+汽車”“AI+智能終端”這三大“AI+”方向,迅速成為關注焦點。

對這三大極具戰略性的產業布局,廣東有哪些優勢?將如何起飛?

發力具身智能“家底”雄厚

宇樹機器人上春晚跳“二人轉”、優必選機器人在汽車工廠開啟群體智能實訓……作為AI進軍物理世界的強大載體,具身智能產業應用正加速落地。

何為具身智能?

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認為,具身智能是能夠理解、推理並與物理世界互動的智能系統,將成為人工智能的下一波浪潮。

作為工業大省,廣東發展具身智能有著獨特優勢。

一方面,廣東機器人產業“家底”雄厚。2024年,廣東全省工業機器人產量達24萬台,連續5年居全國第一,同比增長31.2%,佔全國的40%以上。

廣東已成為國內最大的智能機器人產業集聚區。3D視覺系統、伺服驅動器、傳感器……機器人產業鏈的關鍵環節,都可以在廣東找到解決方案。

另一方面,一些擁有先進制造能力的車企也在搶先投身具身智能發展浪潮。

3月5日,全國人大代表、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在接受南方+記者專訪時,從口袋拿出一枚自研高性能芯片“圖靈芯片”。

該芯片可同時應用於汽車、飛行汽車和人形機器人。小鵬自研的第二代人形機器人IRON已在小鵬汽車工廠應用,嘗試推進商業化場景落地。

其實,具身智能不止人形。在工業場景,具身智能的形態更加廣闊。

深圳優艾智合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關健說,未來具身智能在工業場景應用可實現“一腦多態”。

未來,年產數十萬台的“廣東造”工業機器人搭上AI大模型的東風,將掀起一場具身智能領域的“廣東浪潮”。

對於著眼未來的具身智能產業,“創新之城”深圳動作很快。

就在前兩天,深圳市科技創新局發布《深圳市具身智能機器人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

在機器人關鍵核心零部件、AI芯片、人工智能與機器人融合技術、多模態感知技術、高精度運動控制技術、靈巧操作技術等方面取得突破﹔

新增培育估值過百億企業10家以上、營收超十億企業20家以上,實現十億級應用場景落地50個以上,關聯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以上,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集群相關企業超過1200家。

集群力量搶佔“AI+汽車”高地

掏出手機,打到無人自動駕駛出租車,這在廣州南沙已是出行日常﹔走在街頭,智慧環衛、智慧貨車也不再稀奇,自動駕駛正悄然融入廣東人的生活。

在自動駕駛生態構建上,廣東一直走在全國前列。

文遠知行、小馬智行這兩家企業你肯定不陌生。它們均在美股上市,並均瞄准L4級別自動駕駛技術這一最高難度賽道,是廣東用AI技術改造汽車行業的生動案例。

如果繼續深挖,會發現廣東智能駕駛背后“藏龍臥虎”——

有華為、比亞迪、大疆、廣汽、小鵬這樣的大公司,還有專注RoboTaxi的安途智行、專注農業自動駕駛的極飛科技、激光雷達企業速騰聚創等細分領域龍頭。

產業生態的形成,離不開廣東以集群力量搶佔“AI+汽車”高地的打法。

去年,廣深佛惠莞中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集群,入選2024年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在這個集群內,擁有超4000家汽車制造業規上企業,比亞迪、廣汽傳祺、小鵬汽車、華為等龍頭企業互促雙強。

廣東“AI+汽車”為什麼能“玩得轉”?至少有3大優勢。

一是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基本形成,涵蓋整車生產企業、動力電池生產企業、自動駕駛科技公司、傳感器等關鍵配套供應商。

例如,廣州、深圳以整車制造及智駕算法、軟件為核心﹔惠州、東莞以汽車電子為基礎﹔佛山、中山重點是傳統及新能源零部件產業。

二是擁有強大智能駕駛技術支撐。廣東已發布超60個大模型,大模型數量居全國第二。

華為、騰訊、雲天勵飛等龍頭企業在高端智能芯片、大數據、雲計算、智能傳感器等細分領域,均處於國內外領先地位。

三是垂直應用場景不斷豐富。在廣東,除了自動駕駛出租車,文遠知行的自動駕駛巴士還開通了便民線路和親子研學線路。

未來在廣東,還有更多“AI+汽車”應用場景等你飲上“頭啖湯”。

引領智能消費電子新浪潮

“AI+智能終端”瞄准的是激活萬億級消費的電子市場。

“消費電子看廣東”並非空話——2024年,廣東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營收超5.3萬億元,同比增長13.4%﹔智能手機產量增長12.5%、佔全國超四成﹔通信設備、計算機整機等產品產量居全國前列。

研發實力領先、制造基礎雄厚,令廣東在消費電子領域大放異彩,孕育出華為、榮耀、OPPO、vivo、中興等多家頭部通信終端品牌。

人工智能與消費電子深度融合浪潮已起,新一代智能終端紛紛搶灘登陸。

這幾天,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正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行,來自深圳的榮耀在展會期間發布了“阿爾法戰略”,宣布從智能手機制造商向全球領先的AI終端生態公司轉型。

從使用功能的“AI化”,到用AI重構操作系統,智能終端正從“功能疊加”向“AI原生”質變。

例如,vivo全新的AI戰略“藍心智能”將大模型與手機操作系統深度融合。vivo副總裁周圍表示,希望在數字世界做出個人智能,使之成為人們的“專屬助理”。

隨著萬物智聯時代的來臨,迎接AI“洗禮”的又何止手機?事實上,AI正逐步突破電腦、平板、手機的陣地,向智能穿戴設備、智能家居終端邁進。

這種互聯互通,正是華為擅長的。面向全場景的鴻蒙系統,讓華為成為“連接者”,吸引了成千上萬合作伙伴和開發者們共同參與生態建設,也賦能千行百業的數字化、智能化。

如今,廣東已形成涵蓋芯片設計、操作系統開發、大模型訓練到終端產品制造的完整鏈條。在智能消費電子領域,廣東將繼續領跑。

不久前印發的《廣東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2025年行動計劃》提出,實施“人工智能+”行動,促進人工智能與生產制造、消費終端、教育醫療、城市管理等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大規模使用的人工智能終端產品和一批人工智能示范應用場景。

“人工智能+”大潮奔涌。當AI走進物理世界,在擁有全世界最完善產業鏈的大灣區,正迸發出無限能量。

南方日報記者 李赫 葛政涵

張子俊 許寧寧 李秀婷

(責編:寧玉瑛、張永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