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通道”點贊廣州永慶坊
改善百姓生活環境 擴大城市有效投資 保護城市歷史文脈

3月4日14時,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首場“委員通道”集體採訪活動開啟,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江蘇省委會主委、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會長周嵐在圍繞城市更新回答記者提問時點贊了“廣州永慶坊”。
城市更新改善生活環境
也提升城市時代競爭力
對於記者提到的揚州仁豐裡城市更新項目,周嵐表示,仁豐裡的更新實踐是政府、百姓、市場三方攜手共建的結果。
“政府一期工程實施的是水電氣管網改造、消防能力提高和口袋公園建設,同時積極鼓勵沿線的居民和商戶參與進來,帶動46戶居民和62家商戶的自我更新,撬動了8200多萬元民間資本。”周嵐娓娓道來,修繕后的老建筑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在此設立創客空間與非遺工作室,增加了500多個就業崗位。
周嵐表示,在全國各地,像這樣的城市有機更新案例有很多。她現場舉例說:“像南京的小西湖、蘇州的十全街、上海的田子坊、北京的亮馬河、廣州的永慶坊等,都在改善百姓生活環境的同時,擴大了城市的有效投資﹔在保護城市歷史文脈的同時,提升了城市的時代競爭力。”
在周嵐看來,城市更新是對城市現有區域的改善和優化,比如老舊小區改造、老舊管網升級、“一老一小建設”、社區設施配套以及老舊廠區轉型、歷史街區保護等。
截至目前,我國已實施了超6.6萬個城市更新項目,改造了25萬個老舊小區,1億多人直接受益。
需要三方面形成合力
同時把握好四個環節
“根據我的體會,在城市更新的實踐過程中,需要三方面形成合力,把好四個環節。”周嵐表示,三方面形成合力是在制定城市更新規劃時,政府要發動老百姓和市場主體積極參與,讓大家提需求、講意見、出點子,來摸清百姓的急難愁盼和社會的真實需求,從而找准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定位﹔四個環節是指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的全過程。
周嵐說,在城市更新實踐中,最關鍵的是“一個初心”,就是以人民為中心。“要通過每一個有溫度的城市更新實踐,讓居民的房子更安全,百姓的生活更便利,城市的人居環境更美好。”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魏麗娜
本地連線
永慶坊間接帶動經濟收益數百億元
永慶坊位於廣州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是近代廣州粵劇曲藝、武術醫藥、民間手工藝等傳統文化傳承最密切的地區之一。永慶坊探索多元產權下歷史文化街區的活化利用,成為廣州26個歷史文化街區中首個開展實施方案的試點片區。在2024年8月16日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印發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可復制經驗做法清單中,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的典型經驗做法入選,向全國推廣。
通過基礎設施建設與建筑現代適用性改造,永慶坊項目提高了街區的人居環境品質。項目涉及私房修繕面積約9.75萬平方米,新增約9000平方米的公共活動空間,對街區進行三線下地、雨污分流與四網融合市政改造,通過智慧消防系統解決歷史城區消防問題。
緊扣粵韻芳華、嶺南匠藝的街區特色,永慶坊引入多個著名品牌,打造廣州首個非遺街區。在改造模式上,項目探索了現狀多元產權結構與復雜土地模式下的街區保護與活化新路徑,盤活了國有資產,從一次性收益轉變為長期收益。據統計,永慶坊為地區新增就業崗位超過1300個,間接帶動經濟收益400億至700億元。
縱觀全市,廣州穩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堅決打好城中村改造硬仗,全力推動老舊小區改造煥新升級,切實做好歷史文化保護傳承。2024年,廣州城中村改造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35億元,超額完成年度任務。廣州關於盤活閑置房屋、拓展小區維護管理資金渠道的兩項經驗做法入選全國老舊小區改造可復制政策機制清單。
2024年,全市推進老舊小區改造項目523個,惠及19.53萬戶家庭、62.5萬居民。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吳多 李天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