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員群眾投身綠美鄉村建設,讓年例民俗文化與生態文明深度融合
湛江年例“綠色轉身” 種植“年例林”210片

“年例以往都是吃吃喝喝、看表演,今年村干部號召大家少擺幾桌,為村多種些樹,我們家也參與了植樹,感覺特別有意義。”吳川市蘭石鎮蘭石村梁伯說。蘭石村以年例為契機,積極開展鄉村綠化充“植”活動,在年例日組織黨員發動群眾155人開展植樹活動,種植苗木320棵。
年例是湛江地區過年期間最隆重的節日,當地素有“年例大過年”之說。今年,湛江年例活動煥發新氣象。傳統以宴席、民俗表演為核心的年例,如今與生態文明深度融合。通過發揮農村黨組織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基層黨員干部搶抓年例期間一村老小集中返鄉的契機,廣泛動員群眾力量參與鄉村綠化,掀起了一場“綠色年例”新風潮,形成了“黨組織引導+黨員帶頭+群眾參與+文化賦能”的可持續機制。
湛江基層黨組織以年例為契機,召開“綠美年例”專題新春座談會1743場次,積極引導從事園林景觀設計的鄉親人士和林學專業的師生發揮技術優勢、提供專業建議,共收集種植規劃、管護等意見建議1924條﹔實施“黨員回家 綠美萬家”行動,通過黨員干部帶頭植綠護綠,引領動員7.7萬名村民群眾開展“我美我家”活動4126場次。
各地因地制宜,豐富年例文化內涵,促進鄉風文化與生態文明深度融合。其中,遂溪縣界炮鎮以年例民俗文化“燈火長明 十六共春”游園會為契機,打造“鄉村綠化專欄”黨員先鋒攤位,以黨員干部帶頭“宣綠、植綠、護綠”示范帶動群眾參與。徐聞縣西連鎮創新綠化模式,制定年例護綠公約。
在赤坎區文章灣村,簕古龍是當地傳承300年的年例傳統舞龍藝術,由鮮簕古葉、菠蘿皮等扎成的“生態龍”活靈活現。赤坎區堅持“黨建引領+綠色生態+非遺文化”相融合的文旅產業發展模式,積極動員老黨員、老街坊在房前屋后見縫插綠種植菠蘿等經濟樹種,助力簕古龍就地取材制作,推動非遺文化發展。
從宴席到植樹,湛江年例的“綠色轉身”展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態理念的巧妙融合,全市各地年例日已合計植樹67781棵,建成“年例林”210片。僅徐聞縣邁陳鎮一地,就以年例為契機,通過黨員干部示范帶頭,發動1700余名群眾開展主題植綠活動20余場次,種植荔枝、紫荊等苗木6150株,“做年例,齊種樹”觀念逐步深入人心。
南方日報記者 林露 通訊員 湛組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