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廣州市探索推進危舊房改造“原拆原建”新模式——

集群街原地喬遷記(民生改善在身邊)

本報記者 洪秋婷
2025年02月14日08:4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為拆除重建后的集群街2號樓外貌。
  許偉廣攝

  圖為廣東廣州市花都區集群街2號樓居民在新居的廚房裡做飯。
  曾燕娜攝

  “過去的‘小黑屋’再也不見了!”

  攥著新居鑰匙,廣東廣州市花都區集群街2號樓204房業主黃細祥滿是歡喜。“現在我們家採光好、結構方正,每個人都有了更多空間。我妹妹是殘疾人,改造的時候還規劃出來一個獨立的房間給她,方便我們照顧。”

  春節前夕,廣東首例業主“自籌資金、原拆原建”的危舊房改造項目——廣州市花都區集群街2號樓正式驗收交房並同時交証。業主們自籌資金800多萬元,經過各方9個月的努力,這幢始建於1976年、共25戶,曾被鑒定為D級危房的小樓實現了全面原址重建,業主們順利住進新家。

  廣州北站東側的集群街2號樓,南北臨著新華墟市,周邊老舊居民樓林立,人口密集。

  回想老樓從前的模樣,黃細祥連連搖頭:“不僅外牆,屋裡牆上磚頭都發霉了,我在家裡打顆釘子,都有手掌大的牆皮掉下來!每年雨季,屋頂的牆皮也往下掉。樓上拖地,樓下就會滲水。”

  隨之而來的,是居民改造舊房的意願強烈。“征拆,不可行,因為土地利用效率不高,政府也沒有征拆計劃。微改造的話,房屋安全隱患不能完全排除,戶型不合理的問題無法解決,也不可行。經過居民、社區、政府部門的多次討論,大家最終確定在原址拆除重建。”廣州市花都區住建局總工程師盧祥鉛說。

  加裝電梯、改造上下水、重新設計戶型……“原拆原建”模式優點頗多,但要自籌改造資金,不少業主犯了嘀咕。

  居民出得起嗎?“我和妻子都是環衛工人,收入有限,手頭也不算寬裕,為了改造房子一下子要出30多萬元,一開始心裡確實有些擔心。”黃細祥說,社區召集業主們開了很多次會,解答了他們的疑惑,還幫他們辦理了証明手續,申請使用住房公積金來籌集資金。

  改造推得動嗎?花都區搭建居民溝通議事平台,引導居民自主協商討論小區改造、后續管理等事宜。“我們先后召開居民大會9次、入戶走訪48次,解決居民改造資金、臨遷安置、戶型設計、家庭矛盾等難題。”花都區新華街道辦事處規劃建設辦主任鄧皓說。

  資金管得好嗎?“社區居委會與業主代表、企業代表開設共管賬戶管理拆建資金,資金由委托的施工方按照建設方案申請使用,確保專款專用。”盧祥鉛說,全體業主共同委托一家區屬國企作為項目改造主體,項目施工質量有保証,多個部門合作組建了專班,按照制訂的竣工時間表推進,工程建設井然有序。

  煥然一新的集群街2號樓,解決了困擾小區居民多年的供水、燃氣供應、加裝電梯等民生難題,改造后每戶獨立成套、戶型方正、日照充足。自籌資金、原拆原建的拆危建新模式,為建立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提供了新思路。相較傳統的微改造方式,“原拆原建”模式減少了50%財政支出,並使房屋增值1.6倍。

  迎新春,老地方,搬新家。望著眼前寬敞整潔的小廣場,便利周到的黨群服務中心,集群街2號樓的街坊們心裡格外美。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14日 19 版)

(責編:朴馨語、張永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