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廣州·迎十五運金牌菜譜》亮相北京,傳承嶺南精髓,點燃全運激情
12月18日,“品味嶺南風情,共迎十五運會”美食交流會在北京廣州大廈成功舉辦。為迎接即將舉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五屆運動會、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殘疾人運動會暨第九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廣州賽區執委會(以下簡稱:市執委會)與廣州酒家聯合推出的《食在廣州·迎十五運金牌菜譜》活動精彩亮相。這場美食交流會吸引了各界嘉賓和美食愛好者,大家共同品味廣州美食的獨特魅力,並通過精心設計的金牌菜譜,感受廣州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創新精神。
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
新時代粵韻風華
感受全運精神與廣州美食文化深度融合
活動伊始,戶外快閃高能登場,作為“十五運·十五城”傳播大使,主持人李銳與北京市民進行了輕鬆愉快的快閃互動,共同參與了踢毽子、扔飛鏢等趣味游戲,共同為即將到來的十五運加油,現場氣氛熱烈,充分展現了全運會的激情與活力。
交流會正式拉開帷幕,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廣州賽區執委會副主任、 廣州市政府副秘書長朱小燚在開場致辭中表示,作為十五運會的重要賽區之一,廣州不僅承擔著賽事籌備和服務保障的重要任務,更通過這一歷史性體育盛會,向世界展示“食在廣州”這一獨特文化品牌。他特別提到,北京是雙奧之城,同時也是前四屆全運會的舉辦地,正是因為其厚重的體育歷史及文化氛圍,北京當仁不讓成為“十五運十五城”系列活動的首站。
蹦床世界冠軍蔡琪子在交流中分享了她對十五運會的期待,並談到了運動員在備戰中的飲食之道。她表示,科學合理的飲食習慣是運動員保持巔峰狀態的關鍵,而廣州豐富多樣的美食,不僅滿足了營養需求,更為運動員注入了充足的活力。蔡琪子對廣州美食的獨特魅力表達了高度認可,並以自身經歷闡釋了運動與飲食之間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
南北美食大咖對話
京廣對味共品匠心,緊密聯動共筑文化
廣東烹飪協會會長、廣州酒家集團總經理趙利平在致辭中提到,此次美食交流會不僅是嶺南美食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深化廣州與北京文化與美食交流的重要契機,為兩地在全運會背景下的合作與互動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他在會上分享了廣州酒家的歷史與文化,闡述了嶺南美食的獨特魅力及其在全球范圍內的廣泛影響力。
大董餐飲管理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董振祥在致辭中表示,《食在廣州·迎十五運金牌菜譜》不僅展示了廣州美食的精致與創新,也深刻體現了嶺南文化的魅力。每一道菜都寓意深遠,充分展現了廣州作為“國際美食之都”的獨特地位。他還分享了南北美食文化的差異與融合,隨著時間推移,南北美食會在文化上逐漸融合,帶來了更多的創新與共鳴。他也期待這場盛會不僅展現體育精神,更能成為全球矚目的文化與美食盛宴。
金牌菜譜揭曉
品味匠心粵菜,廣邀共赴全運盛會
作為此次美食交流會的重頭戲,《食在廣州·迎十五運金牌菜譜》在趙利平會長的揭曉下首次重磅亮相。粵菜作為廣州的名片之一,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與文化傳承。趙會長指出,這份金牌菜譜不僅融入了廣州豐富的美食傳統,更是與全運會拼搏精神的深度結合,展現了嶺南美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同時體現了粵港澳大灣區在文化、體育及經濟領域的緊密合作與共同發展。
《食在廣州·迎十五運金牌菜譜》分為“相約粵港澳”、“激情拼搏時”、“圓夢賽場間”和“融合大灣區”,共計十五道創意十足的菜品,每一道菜名都與十五運會主題緊密相連,充滿象征意義。這些菜品不僅繼承了傳統粵菜精髓,承載著嶺南美食文化的深厚底蘊,也寄托著對十五運會的美好祝福。
金牌菜譜不僅在菜名上富有創意,更在菜肴的烹飪技藝上彰顯了廣州美食的精湛工藝。每一道菜品的制作都精細考究,從選材到烹制,每一個環節都力求完美。比如講究精細的“功夫菜”的欖仁蟹肉燴鮮蓮,把鮮蓮做得出神入化,以其鮮美口感與吉祥寓意被命名為“好運連蓮”。這道菜不僅展現了粵菜的精湛技藝,寓意著對運動員的美好祝願,也向大家傳遞好運連連的祝福。
趙利平、董振祥、蔡琪子、李銳現場品嘗了十五道美食,廣州酒家集團出品總監、中國烹飪大師蔡偉域為嘉賓們詳細講解了十五道菜的制作工藝,形象生動的展現了粵菜的精湛技藝。嘉賓們還共同探討了南北美食的傳承與創新,讓在場嘉賓深刻感受到南北美食文化交融的魅力。他們談到,美食不僅是一種味覺享受,更是文化的語言。廣州和北京在文化和美食上有著天然的聯結。他們共同期待通過這樣的南北交流,不僅能彼此學習和借鑒,更能以美食為媒介,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現場還展示了廣州酒家精心准備的”激情全運會,活力大灣區“主題翻糖作品,活靈活現地展現了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吉祥物“喜洋洋”與“樂融融”,高超的制作技藝引發了在場嘉賓的陣陣驚嘆。
《食在廣州·迎十五運金牌菜譜》作為一份文化邀請函,將全運會的廣泛影響力與廣州深厚的美食文化相結合,推動廣州美食走向全球,進一步提升廣州作為“國際美食之都”和“中華美食之都”的國際地位與影響力,這不僅是對廣州傳統美食文化的傳承,更是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助力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寧玉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