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海街道推行“一站兩式”工作機制
讓流動黨員有“家”有“為”
“這個驛站很方便,流動黨員不僅可以在此完成信息登記、組織關系轉接、學習教育等事項,提出建議意見,還能歇腳充電、熱飯喝水。”在茂名市電白區電海街道,廣東鷹金錢海寶食品有限公司員工周威對新設立的流動黨員驛站多有贊詞。
電海街道流動人口加速增長,尤其到轄區工業園區務工的黨員越來越多,其教育管理服務出現一定程度的“真空”。為此,今年來,當地在中心商圈設立了5處流動黨員驛站,同時在超市、出租屋等地張貼流動黨員信息登記二維碼,引導流動黨員掃碼歸隊、就近“找家”。這就是“一站兩式”工作機制,即通過驛站,實現“磁鐵式”“風箏式”效應,助力解決流動黨員流動性強、分布范圍廣、個體差異大、學習集中難等問題。
基層黨組織的“磁鐵”效應,直觀體現於把流入黨員凝聚在黨旗下,在第二家鄉發揮特長、建功立業。為此,電海街道從查找黨員、編入組織、教育管理、發揮作用四個環節發力。
在查找黨員上,電海街道牽頭與人社、公安等部門協作,在人事檔案轉接、流動人員登記等環節中,及時發現“隱形黨員”“口袋黨員”,目前已與41名外來黨員取得聯系,建立起流動黨員信息台賬。
在編入組織上,電海街道採取相對靈活的措施,對想把黨組織關系轉入的流入黨員,要求其承諾及時參加黨組織生活后,方可轉入﹔對不想轉接黨組織關系的,安排其就近參與社區黨組織活動,保証每名流入黨員都有黨的組織可歸屬、都有黨的活動可參加。
在教育管理上,電海街道將流入黨員與正式黨員一樣重視、一起進行、一並組織。流入社區黨組織利用微信群等建立“網絡黨小組”,及時提醒他們參加線下組織生活和線上學習,拉近了黨組織與流入黨員的距離。
企業聯合黨支部流入黨員楊文峰積極參加鄉村綠化工作,並捐贈10000元用於購買樹苗﹔安樂村黨委2名流入黨員在國慶期間參加清潔家園、消防安全巡查﹔三角圩社區黨委組織3名流入黨員主動認領網格員、樓棟長等崗位,開展志願服務活動10余場……
談起如何發揮流入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電海街道黨工委書記陳超華用數據說話:“今年以來,41名流入黨員參加人居環境整治等志願服務活動28次,1000余人次流動黨員參與及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30余個。”
為強化流出地黨組織與駐外黨組織對接,電海街道努力做到雙向管理“放風箏”、加強學習“牽風箏”、促進就業“賽風箏”。
什麼是“放風箏”?“就是建立流出地黨組織、流入地黨組織與流動黨員‘雙向溝通’工作機制,黨支部成員、黨小組長與外出流動黨員一對一定向結對。”安樂村黨委書記黃君浩說。
一方面,針對大部分流出黨員“不在村裡在群裡”的特點,建立“線上+線下”教育培訓機制,即加強學習“牽風箏”。
在線上,依托“學習強國”、電白組工信息等平台打造“掌上課堂”,定期分享推送黨建動態、學習資源,實現“隨時學”“指尖學”“聯動學”。在線下,為流出黨員多形式送學幫學,寄送“紅色書籍”“紅色材料”,引導流動黨員原原本本學。
今年以來,電海街道黨工委面向流出黨員累計組織線下學習20余次,郵寄學習書籍2000余冊﹔集中上黨課20多場次,覆蓋超300人次。
另一方面,引導流動黨員在社會治理和發展一線勇於擔當作為,即促進就業賽“風箏”。
“很多流出黨員具有大量人脈資源,眼界寬、信息靈。”藍田坡村黨委書記謝暢說,當地通過組織發動,開展崗位技能培訓、加強與企業對接,提升流出黨員的就業能力、創業本領,並引導他們自主就業、返鄉創業。
截至目前,電海街道共回引20多名在外流動黨員,為家鄉發展提出各類“金點子”20余條,創辦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10多家,輻射帶動群眾500多人就業致富。
鄧建青 徐寶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