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綠”潮澎湃
“最強大腦”齊聚陽江 激發“綠能之都”新動能

11月16日,2024大灣區科學論壇綠能產業科技創新分論壇(以下簡稱“綠能分論壇”)在中國最美海島之一的陽江市海陵島舉行。
這是大灣區科學論壇自2021年舉辦以來首屆聚焦綠能產業科技創新的分論壇,以“科技創新和綠能產業發展”為年度主題,以“立足陽江、協同灣區、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為定位,吸引了70多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及170多個國際組織、科研機構、知名企業代表參加,旨在搭建前沿科學學術交流和產學研融合平台,推動綠能產業與科技互促雙強。
綠色低碳,是陽江高質量發展最鮮明的底色。近年來,陽江深入貫徹“雙碳”戰略,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構建起了涵蓋風電、水電、光伏、抽水蓄能等較為完備的綠色能源供應體系,能源結構調整步伐走在全省前列。
“我們將強化技術創新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培育壯大綠能產業新質生產力,全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綠能之都’。”陽江市委、市政府擲地有聲地亮出了陽江在綠能產業的雄心壯志,並表示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探索綠色低碳發展體制機制,強化對外開放合作,共享綠色發展機遇,推動陽江綜合實力加快實現新躍升。
共襄盛舉 “最強大腦”齊聚 掀起產學研熱潮
2024大灣區科學論壇由中國科學院指導,廣東省政府、香港特區政府和澳門特區政府共同主辦,以“開放科學 勇立潮頭”為主題,聚集國內外知名專家等高端科技創新資源,聚焦前沿科學問題、顛覆性技術和新興產業,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前沿技術策源地,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據大灣區科學論壇執行秘書長助理田原介紹,2024大灣區科學論壇共有1個主論壇,14個分論壇。陽江綠能分論壇是大灣區科學論壇首次在大灣區城市以外舉辦的分論壇,不僅規格高而且專業性強。
中國科學院院士、大灣區科學論壇主席、“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創始主席白春禮等多位中外嘉賓發表視頻致辭﹔張小曳、劉經南、封錫盛、張躍、劉錦茂、張紋通等6位國內外院士參加了論壇,並聚焦綠能產業作了主旨演講。同時還有“海絲對話·陽江”、圓桌會議等內容,嘉賓們圍繞綠能產業科技創新展開深入研討,共同推動綠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論壇還發布了《陽江倡議》,提出包括堅守綠色發展願景、堅持科技創新引領、強化產業協同發展、強化綠色金融支持、深化國際技術合作、提升社會公眾參與等六方面內容,呼吁各方匯聚智慧與力量,共同構建綠色低碳的美好未來,進一步彰顯了綠能分論壇在推動綠能產業可持續與創新發展上的堅定決心。
具體來看,本次陽江綠能分論壇呈現了“四個一”亮點特色。
匯聚一流精英。論壇盛況空前,吸引了院士、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70多人,國內外綠能產業領軍企業170多家以及多家主流、行業媒體參加。
形成一項倡議。各方領軍人物共同探討綠能產業的未來發展和科技創新,並發布《陽江倡議》,有力推動了綠能產業的可持續和創新發展。
布局一個產業。借助論壇平台,聚集頂尖科學家高端智庫,高位謀劃綠能產業,推動綠能產業向更高水平邁進。
共建一個平台。打造了“綠能產業科創匯客廳”這一常態化、國際化活動平台,平台集科技前沿交流、科技人才對接、產學研融合等功能於一體,后續將發出更多關於綠能產業科技創新的“中國聲音”,有利於讓全球綠能行業人士更充分地了解陽江、了解廣東、了解中國。
產業興則經濟興,產業強則經濟強。論壇還見証了兩位院士團隊的重大科技合作項目,以及17個產業招商項目正式簽約。
作為一次高端智庫的“頭腦風暴”,綠能分論壇的成功舉辦為陽江市高質量發展,大灣區綠能產業新質生產力加速形成注入了強勁動力。
御風逐海 海上風電為全省綠色低碳發展提供澎湃動能
陽江承辦如此高規格綠能分論壇有何底氣?從以下幾項數據中可窺見一二。
10.7%——截至目前,陽江累計建成各類電源總裝機容量2141.7萬千瓦,約佔全省10.7%。
74.6%——清潔能源裝機容量1597.4萬千瓦,佔電源總裝機容量的74.6%,相當於每100度電就有74.6度的綠電。
50%——海上風電已建成投產裝機容量500萬千瓦,約佔全省50%、佔全國七分之一。
2600萬千瓦——預計到2030年,陽江將建成綠色能源裝機容量超2600萬千瓦,實現二氧化碳減排超6120萬噸。
陽江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灣城市群和海南自貿港三大國家戰略交匯中心,是大灣區向西延伸第一城,具有得天獨厚的山、海、風、光等自然資源稟賦,擁有發展風電、光伏、抽水蓄能等能源的優越先決條件。
當前,能源向綠色低碳轉型已成為全球共識。順應全球發展大勢和國家戰略要求,陽江在全省范圍內率先調整能源結構,積極布局綠色能源產業,構建起了以海上風電為引領的涵蓋風電、水電、光伏、抽水蓄能等多能齊發的綠色能源供應體系。
其中,海上風電產業更是陽江“向海圖強”的一張閃亮名片。地處南海之濱的陽江,海域面積約1.23萬平方公裡,海岸線總長466.8公裡,佔廣東海岸線的十分之一。
海風不僅吹來了清潔能源,更驅動了一個千億級產業鏈。
從2017年首個海上風電項目獲核准到建設全國首個國際風電城,短短7年時間,陽江舉全市之力推進海上風電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基本構建起集資源開發、裝備制造、研發設計、檢測認証、運維管理、綜合服務於一體的海上風電全產業鏈格局。
在能源變革大潮中,陽江乘風而起,以充沛綠電為全省綠色低碳發展提供澎湃動能。
據統計,陽江市規劃海上風電總裝機容量超4000萬千瓦,其中1300萬千瓦共24個海上風電項目已全部核准。海上風電已並網裝機容量500萬千瓦,約佔全國七分之一、廣東的“半壁江山”﹔在建裝機容量500萬千瓦,居全國首位,另有三山島300萬千瓦項目正在推進前期工作。
“世界風電看中國,海上風電看陽江”正在成為業內共識。
向高而攀 做大做深做透綠色能源與新型儲能產業
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陽江希望激發更深層的“綠色動能”,創造更廣闊的想象空間。一種以海上風電為電源的零碳工業正在孕育發展。
陽江在全國率先規劃建設“一園三區”綠能示范產業園,重點引入受碳排放約束度高、需要綠色標簽的出口導向型制造企業,並構建由綠電為電源的園區供電體系,打造零碳制造業。
“以前工業用電主要來自電網,而電網電源多為火電,產生碳排放。綠能示范產業園構建集海上風電、分布式光伏、儲能電站和智慧能源管理等於一體的綠色供電體系,為制造業直供綠電,打造低排放甚至零排放、有出口競爭力的制造業集群。”陽江市發展和改革局有關負責人介紹。
據了解,廣東省政府已批復同意陽江作為試點在省內開展綠能示范產業園建設工作,並積極爭取作為國家在廣東的綠電直供、綠電認証等試點示范。
今年2月,廣東陽江(陽東區)綠能示范產業園挂牌,目前已有北京中清智輝、浙江青禾(陽江銳普)等一批新型儲能及清潔能源裝備制造項目落戶。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陽江正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塑造發展新優勢。
在此背景下,陽江提出做大做深做透綠色能源與新型儲能產業。
做大方面,加強綠色能源開發利用,加快海上風電場建設,積極引進儲能產業項目,不斷發展壯大綠色能源與新型儲能產業集群。同時,著眼海上風電全產業鏈發展,加快建設陽江國際風電城,同步構建“一港四中心”,加強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陽江分中心等創新平台建設,進一步打造風電全產業鏈,不斷釋放“綠色潛能”。
做深方面,積極落實國家“雙碳”戰略,加快建設綠能示范產業園,發揮綠能示范產業園示范作用,強化全過程碳排放管理,為外貿出口企業提供可靠綠電保障。
做透方面,利用海上風電等可再生能源加快綠氫、綠氨、綠甲醇等綠色燃料制貯、注產﹔謀劃發展綠色煉鋼產業,探索建設森林、海洋碳匯示范項目及碳匯、綠電交易平台。
舉辦綠能產業科技創新分論壇,是廣東著眼全省發展大局,結合綠能產業發展實際作出的重要部署。陽江作為廣東的能源大市,有責任、有能力、有基礎、有信心加快綠色能源技術的創新與發展,通過舉辦本次分論壇,陽江能更好地加強與國內外綠色能源領域的頂尖專家、學者和企業家交流合作,推動綠色能源領域的創新成果“走出去”和“引進來”,不斷提升陽江“綠能之都”知名度和美譽度。
逐夢星海 以“陽江所能”精准對接“灣區所需”
盛會終有時,拼搏夢不息。
綠能分論壇在陽江舉辦,是對陽江堅持發展綠色生產力的肯定與支持,更是對陽江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綠能之都”的鞭策與賦能。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向西延伸的第一城,這次大灣區科學論壇首次把綠能分論壇放在陽江舉辦,將加快陽江“融灣入圈”步伐,推動“陽江所能”精准對接“灣區所需”。
陽江將立足“4+4+X”產業體系,重點在綠色制造、海洋經濟、先進材料、高端裝備、商業航天、低空經濟、濱海旅游康養等產業與大灣區城市加強合作共建,圍繞產業轉型升級、產業集聚發展、產業鏈穩鏈強鏈,建立招商聯合體共同面向全球招商,招引更多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來陽投資,與大灣區城市形成產業協同和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攜手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陽江將借助綠能分論壇,積極對接大灣區的高校、科研機構和高水平科技人才,打造聯合創新平台,促進創新要素順暢流動、創新資源形成合力,鼓勵企業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探索“灣區研發+陽江制造”“灣區孵化+陽江產業化”等合作模式。
陽江還將深入推進“營商環境年”建設,加快廣東自貿試驗區聯動發展區建設,通過“聯動試驗、協同創新、資源共享”推動大灣區先行探索、自主實踐的創新成果復制推廣到陽江,實現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相通相容,全流程構建與大灣區同標高的營商環境,讓各類專家學者人才在陽江安心工作、專心科研、舒心生活,不斷把科研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優勢。
在基礎設施硬聯通不斷加快加深的另一面,涵蓋科技、人才、資金、服務、文化等各領域全面聯動的軟對接,也正在大灣區和陽江之間持續拓寬深化。
圍繞更好承接大灣區輻射、打造西海岸重要支點的戰略定位和推動綜合實力加快實現新躍升的目標任務,陽江正持續向灣區、向城鄉、向碧海、向藍天拓空間。
砥礪前行,積微成著。陽江綠能產業從無到有,由弱變強。陽江用實干、創新,積蓄“綠能之都”發展新動能。
繼往開來,逐夢星海。陽江將持續強化科技創新,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引領形成綠能產業新質生產力,加速大灣區和全國產業綠色轉型的步伐。
城市闖關的窗口轉瞬即逝,認清了方向就要事不避難。
站在綠能發展的黃金時期,乘著“百千萬工程”的東風,陽江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務實的作風,奮力向“綠”而行,在大灣區和全國產業綠色轉型中體現陽江擔當,努力為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專家問策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三峽新能源陽江發電有限公司廣東省院士工作站站長 張小曳
陽江發展綠能產業
優勢明顯
今年4月,張小曳院士工作站落戶陽江,是陽江市首個省級院士工作站。他介紹,該院士工作站目前正在做四件事:一是用好陽江綠電,確認陽江的碳資產﹔二是擴大綠電,幫助企業更好地規劃未來發展綠電的方向﹔三是護好綠電,通過大模型等技術手段,更好地延長電網預報時效﹔四是關注空氣質量,留意減少碳排放后,空氣質量會發生哪些變化,通過研究更好助力降碳減污。
張小曳認為,陽江有豐富的海上風電資源,又有完備的綠能供應體系,加之正加快建設綠能示范產業園,積極爭取其作為國家在廣東的綠電直供、綠電認証等示范試點,發展綠能產業優勢明顯。
“陽江的發展路線非常正確。當路線確定后,最關鍵的就是用好人。”張小曳建議陽江要做好招商引資工作,加強對高質量團隊及優質產業鏈的招引,以更大合力推動綠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劉經南
推動北斗技術
賦能風電發展
“在風能資源方面,陽江海平面80米高度處的年平均風速可達6米至9米/秒,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劉經南表示,基於風能資源優勢,陽江適合建設海上風電場,發展風力發電,並同步發展抽水蓄能和儲能,從而實現電能的儲存和管理,為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發展提供有效支撐。
劉經南認為,科技創新在綠能發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通過北斗技術與通信、5G等技術結合,可以推動風力發電向自動化、智能化、高效化邁進,大大提高運維效率和發電可靠性,實現長期穩定安全連續發電。陽江提出通信、導航、遙感一體化的風力發電建設模式,規劃把風電綠能產業全面地跟北斗這種時空智能基礎設施緊密結合在一起,有助於提高風力發電產業智能化、精准化水平。
他建議,陽江要加強綠能產業科技創新,努力匯聚更多產業資源和人力資源,利用好多重優勢,實現“政產學研金”融合發展。
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院士 香港工程院院士 劉錦茂
可在陽江成立
風電葉片回收實驗室
劉錦茂表示,陽江進一步推動風電產業發展,一方面,從國家到地方層面,應著力探索並構建風電葉片污染控制的標准體系﹔另一方面,可以在陽江成立風電葉片回收實驗室,深化對風電葉片回收技術的研發與創新,促進研究成果在陽江轉化與應用,形成完整產業鏈閉環。
他建議在人才培養和國際合作方面,陽江應通過提供一系列優惠政策與扶持措施,吸引來自香港及世界各地的風電產業相關機構和專業人才,鼓勵將先進的技術、經驗以及資源引入陽江,加強本地風電領域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豐富和完善陽江風電產業鏈條,促進整個產業生態更加完備與成熟。
統籌:楊世華 黃韜煒
撰文:黃林 趙強 姚壽高 李孔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