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家校協同,撐起“幼苗們”成長的綠蔭

王慧瓊
2024年11月11日14:1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家與學校,是孩子成長的兩大支柱,共同支撐起孩子學習、生活和發展的天地。家校關系是否穩固,不僅直接關系到孩子的學習質量和積極性,更關乎孩子的身心全面發展。

近年來,家校關系話題頻頻引發熱議。有的家長將學校視作孩子的“看護所”,稍有不滿便苛責老師﹔有的老師則過度依賴家長資源,小到教室清潔、大到物資採購都成了“家長作業”﹔有的家長群滋生攀比、指責之風,讓教師和家長都“壓力山大”……這不僅不利於家校互信,也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造成負面影響。

表面上看,有的摩擦是因為溝通方式出了錯,有的是行為舉止失了分寸,但根源上,背后折射出的是認知問題——家校雙方沒有在育人職責分工上達成共識。

要想不缺位、不越位,需要家校雙方對各自育人職責認識到位。一方面,家長要正確理解學校的功能,不能把教育責任完全交給學校和老師,自己當起“甩手掌櫃”,也不能越俎代庖,對學校和老師指手畫腳。另一方面,學校需要正視認識家長的角色,家長不是學校的附屬,引導家長參與育人工作也不是簡單發號施令。學校不能不顧家長實際情況攤派任務,強制要求家長配合、響應,把自己應當承擔的管理責任撇到家長身上﹔更不能產生家長應該“供”著學校的思想,讓家長喪失育人的主體性。

協同育人,學校是“主陣地”,家庭是“大后方”。學校和家庭,不是爭奪教育主導權的博弈關系,更不是針鋒相對的對立關系。作為孩子成長之路上最重要的兩方,心往一處想,勁兒才能往一處使。雙方要圍繞孩子身心全面健康發展這一共同目標,在教育互動中共同發力,做到不缺位也不越位,多參與但不代勞,方能打破隔閡、消弭分歧,進而形成真正的分工,達成真正的協同。

如何協同?不少地方形成一些有益經驗。例如山西長治一所中學開展“家長大講堂”“家長沙龍”,家長們主動走上育人實踐舞台﹔北京某小學探索實施學生“自成長計劃”,把學生自主學習、家長協助管理和教師合理指導有機結合﹔大連一家幼兒園設置微信群公約,積極營造和諧交流氛圍……這些實踐受到家長和校方好評,讓我們看到家校協同育人蘊藏的無限可能性。

明確家校各自職責,還需完善相關政策制度,這是和諧家校關系的重要基石。近日,教育部等17部門聯合發布《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工作方案》,對學校、家庭等各育人主體的職責分工進一步作了明確規定,指出學校要聽取家長、社會對學校的意見建議,家長要履行家庭教育主體責任,主動協同學校教育。相信隨著實踐的推進,家校分工協同將更加清晰明朗。

孩子就像幼苗,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家庭和學校這兩大支柱幫助幼苗生出抵御風雨的根系和枝干。隻有明確各自發力方向、職責分工,才能匯聚育人合力,家校雙方才能共同為孩子們搭建充滿愛和支持的成長平台,撐起“幼苗們”成長的綠蔭。

(責編:王雅蝶、張永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