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今日開幕

潮涌灣區 文藝向“新”

2024年10月19日16:37 | 來源:南方日報
小字號

文藝架橋連接灣區,多元融合競放華彩。

作為粵港澳三地規格最高、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文化盛會之一,由文化和旅游部、廣東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共同主辦的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下稱“文化藝術節”)10月19日至11月24日舉行。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文藝界勇擔新的文化使命,一大批具有灣區特色、嶺南風韻的精品力作正集結登場,為灣區民眾提供高品質文化供給,交出推動文藝繁榮、文化創新創造的“灣區答卷”。

“煉”就精品

展現人民性與時代性

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文藝家是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

如何“煉”就灣區特色、嶺南風韻的文藝精品?在大灣區,文藝工作者們深入傳統文化、深入生活的“富礦”中挖掘素材。

本屆文化藝術節開幕演出上,著名作曲家兼指揮家譚盾將攜手香港管弦樂團、廣州交響樂團、深圳交響樂團、澳門樂團組成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管弦樂團”,帶來12年磨一劍的力作《聲音河流》的全球首演。

據譚盾透露,《聲音河流》的重要靈感來源之一,是廣東的“地水南音”——流傳於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一種傳統粵語說唱藝術,別具蒼涼深沉的韻味。

一方面從源遠流長的嶺南文化中汲取養分,另一方面勇立時代潮頭、心懷凌雲志向,以精彩創意持續激活傳統文化生命力,是這兩年頻頻涌現的粵產文藝“爆款”的創作規律。

創排舞劇《詠春》的過程中,導演韓真、周莉亞帶著主創團隊不下20次在廣東基層採風研討,一眾主演進行了長達一年的武術訓練。

音樂劇《雄獅少年》主創團隊在佛山祖廟等地走街串巷、融入“廣式”日常生活抓取素材。

為了“沉浸式”感受龍舟競渡的氛圍,舞劇《龍·舟》所有演員曾專程到順德樂從學習龍舟劃槳技巧。

潮汕英歌舞這兩年在全網“火出圈”,廣州歌舞劇院也緊鑼密鼓開展大型民族舞劇《英歌》創排。今年春節期間,主創團隊輾轉潮汕各地採風,走鄉鎮、進宗祠,沉浸式體驗潮汕火熱升騰的民俗氛圍,從充滿煙火氣的民風民俗裡吸收創作靈感。

“它不僅僅局限在英歌舞本身,更要通過嶺南文化的創新表達,展現潮汕人的家園情、家國情。”《英歌》藝術總監史前進分享自己的採風心得。

文學領域,越來越多作家深入生活,以火熱筆觸書寫時代變遷。其中,《平安批》是廣東省作協“改革開放再出發”作家深扎創作活動的重要成果之一,獲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是國內首次以長篇小說的形式書寫僑批文化。

為了寫作《平安批》,陳繼明從2019年至2020年在汕頭駐地一年,深入體驗生活,查閱堆山填海的僑批及文獻,走訪當地老人。此外,葛亮《燕食記》、魏微《煙霞裡》進入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提名前十﹔海漄《時空畫師》斬獲2023年世界科幻文學雨果獎……廣東文學界接連迎來諸多驚喜。

鮮明的人民性、強烈的時代性,也流淌在廣東畫家筆端。日前,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中國畫作品展與港澳台、海外華人作品展,相繼在廣州美術館新館與深圳美術館新館“綻放”。第四屆“中國美術獎”獲獎作品公示名單中,廣東畫家多件作品入圍。

構筑高地

格局打開的文藝創作發生地

如果說灣區文藝是一首氣勢磅礡的樂章,拔地而起的文化新地標就如同一個個音符,踴躍在大灣區的地平線上。

自4月底啟用以來,集廣東美術館、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廣東文學館於一體的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熱門藝術展接連登場、非遺展演融合出新、文學活動受市民追捧,“文化巨輪”啟航,掀起文藝新浪潮。

灣區文藝新地標涌現,源源不斷為民眾提供高品質文化供給、高效能文化服務——

花城文學院自去年3月成立以來,通過打造文學之夜、發布花城文學榜、啟動創作項目、舉辦文學論壇等超過70場活動,聚攏全國優秀作家資源,深挖粵港澳大灣區豐厚文化資源。這座“文學燈塔”正在探明文學精品生產的“廣東路徑”。

今年,簽約作家李娟代表作之一《我的阿勒泰》改編成網絡劇,成為“頂流”。簽約作家蔡崇達長篇新作《草民》由期刊聯動全國首發,獲不俗口碑,他在花城文學院的出版工作室也挂牌成立,將策劃推出反映大灣區題材的長篇新作《大灣》等。

激活文藝創作新力量,廣東頻頻出台“大手筆”,構建文藝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去年3月,廣東省劇目策劃中心成立,文藝院團與業內專家“強強聯手”,助力廣東實現選題策劃新突破﹔去年10月,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研究中心揭牌,助力廣東美術事業從“高原”邁向“高峰”﹔廣東還設立省文藝精品(文藝人才)扶持專項資金,打造全領域統籌、全生命周期扶持、全要素配置、全鏈條開發、全方位宣推“五全”文藝創作生產體系……

大灣區正成為備受矚目的文化新高地,火熱的文化人才聚集地、文藝創作發生地——

今年初,2024粵港澳大灣區(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不但邀請國際級音樂大師現場指導,更首次開啟委約創作機制鼓勵青年原創。開幕交響音樂會首演《天穹之志:大灣華章》,就出自廣州交響樂團委約、香港95后作曲家梁皓一的手筆。

“大灣區文化的繁榮發展為年輕人提供豐厚人文滋養,鋪就成長與發展的橋梁。這些年輕人也將成為大灣區、中國乃至亞洲文化發展的中堅力量。”音樂周藝術委員會主席、指揮家余隆說。

隨著博納影業、英皇影業、寰亞娛樂等頭部企業布局落子,灣區影視產業開拓發展格局。今年2月,廣東廣播電視台、博納影業集團、廣州市南沙區政府共同發布“大灣區未來影視產業制作基地”建設計劃,為影視創作者打開新的創意空間。

未來一個月,第五屆粵港澳大灣區音樂季、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周、第八屆華語戲劇盛典年度榜單發布典禮、2024粵港澳大灣區大學生電影周等行業盛會將陸續舉辦,展現大灣區精品迭出、人才涌現的文藝氣象。

領潮爭先

粵產文藝“出海”開辟新局

“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有風自南、敢為人先,大灣區的文藝熱土,一直涌動著創新基因。

激活中式美學、新國潮的新表達,粵產文藝不斷助力中國文化“出海”。繼《喜羊羊與灰太狼》《熊出沒》《豬豬俠》等IP獲得全球觀眾追捧后,今年暑期檔,粵產動畫《落凡塵》一經問世,就打動無數網友。詠聲動漫將一段原本不足7分鐘、脫胎於牛郎織女傳說的廣州美術學院畢業設計短片,改編搬上大銀幕,在豆瓣上獲得了7.9分的高分。

8月22日起,《落凡塵》正式“出海”,在新加坡、澳大利亞、新西蘭等18個國家院線上映。

“《落凡塵》對中國民間故事的創新演繹,東方美學元素的融入,吸引大批對東方文化感興趣的國際觀眾﹔同時,家庭與親情這一人類共通情感的主題,也能讓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觀眾產生共鳴。”導演鐘鼎說。

無獨有偶,今年7月,粵劇再次走出國門。一連四晚,廣東粵劇院在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為獅城觀眾獻上《三水女兒·紅頭巾》《白蛇傳·情》等新編劇目。

其中,《三水女兒·紅頭巾》首次回到故事發生地,重現“紅頭巾”的海外奮斗史詩。謝幕時,觀眾席上一片沸騰,歡呼陣陣。新加坡太平紳士胡桂馨表示:“這出戲除了保持粵劇傳統元素,也在音樂和群體舞蹈中結合了流行元素,令人耳目一新!”

與此同時,文化新質生產力噴薄涌現,也不斷推動原創音樂“走出去”。

酷狗等廣東數字音樂企業,利用“AI+大數據”挖掘打造網絡爆款歌曲,自制歌曲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泰國、中國台灣、中國香港等地全面開花。酷狗音樂人通過開放平台“一鍵出海”,實現海外發行作品數量超18.5萬首,海外平台總播放量超30億次。

不僅如此,“灣區原創”還為中外文明交流互鑒譜寫動人旋律。

5月,廣州出品、中法合拍紀錄電影《康熙與路易十四》亮相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引發中法文化交流熱潮。9月,廣州市雜技藝術劇院的雜技劇《天鵝》,“飛赴”俄羅斯開展巡演。10月,舞劇《詠春》在巴黎會議宮首秀,法國文化人士與主流媒體給予廣泛好評,稱贊演出是“一場視覺和心靈的文化盛宴!”據悉,《詠春》已在全球40多座城市巡演了200多場,實現了口碑票房雙豐收。

潮起灣區,藝繪藍圖。隨著本屆文化藝術節拉開帷幕,更多精彩的中國故事,將乘著灣區特色、嶺南風韻的原創精品“揚帆出海”,在國際舞台綻放出絢麗光彩。

南方日報記者 楊逸 郭珊 李培

(責編:王雅蝶、張永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