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神秘的鳥”在清遠有了新家

“神秘鳥”海南鳽住進新家。劉淑芳
2022年,清遠連山發現一隻受傷的海南鳽﹔2023年,清遠連南再次發現海南鳽幼鳥,並送往指定地點開展救護……近年來,清遠地區發現並救護野生保護動物的例子屢見報端。市民或許會好奇,這些野外發現的“遠方來客”會統一送去哪裡?出現受傷的情況又會接受哪些救護?身體恢復后又如何重歸大自然?帶著這些疑問,今年中秋節前夕記者走進清遠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去看看這些動物們在清遠的“第二個家”。
“神秘鳥”和它的飯搭子
偌大的清遠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供鳥類棲息的場地最為寬敞。由兩根圓木制作的“歇腳點”將空間區分為上下兩層,其中停在上層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海南鳽,下層的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琵鷺。“兩隻小家伙同屬鷺鳥,就暫時成了鄰居。”救護中心工作人員嚴玉標介紹,我們會根據收治動物的類別、習性以及健康狀態進行分類,合適的動物會收治在一起,方便工作人員監測健康數據並為放歸大自然做好准備。
臨近中秋,救助中心的飼養員也為這對鄰居准備了節日禮物。飼養員將活泥鰍放進了底部水池,白天供白琵鷺捕食,夜間供海南鳽捕食,兩者融洽互不干擾。這對鄰居中,海南鳽因為數量稀少且習性隱秘,被稱為“世界上最神秘的鳥”,其在清遠的發現過程也頗為意外。據工作人員回憶,當時巡林人員在連南林區撿到了這隻尚處幼鳥期的海南鳽。“被發現時,體表還有未褪去的絨羽。”工作人員猜測,考慮到海南鳽會進行季節性遷徙活動,可能是遷徙以及孵化過程中發生意外,幼鳥未能與母鳥一起返回留地。海南鳽意外失去“家庭”,鄰居白琵鷺也因意外失去“家人”。原來白琵鷺原本有一對,野外生活時受了傷。雖然保護人員及時發現並送往救護中心,但由於傷勢過重,僅剩一隻存活。如今在救護中心的照料下,這隻白琵鷺狀態逐步恢復,並和海南鳽成了飯搭子。
共救護94批次動物
投放完泥鰍、魚蝦,飼養員還准備了小雞仔、胡蘿卜等美食。“小雞仔是給這條蟒蛇的,胡蘿卜是給緬甸陸龜的。”飼養員介紹,目前救護中心共有大小動物籠舍約30間,累計救助動物94批次,包括海南鳽、白琵鷺、斑頭鹠鵂、黑翅鳶、緬甸陸龜、耳廓狐等多種動物。“最難的工作便是動物們的健康監測和醫療救助問題。”嚴玉標介紹,送到救助中心的動物大多經歷了傷病或者遺棄等問題,如何讓它們恢復健康並重歸大自然,是救助中心的工作和責任。以日常醫療保健為例,救助中心在入園時做完疫苗接種后,還會以每半年一次的頻次做好后續疫苗接種和驅虫工作。對於需要重點監測的動物,救助中心會根據需要定期採血樣檢測,或者監測其體重狀況來評估其健康狀態。
“如果動物需要臨時救護?還可以送到位於救護中心的動物醫院做進一步處理。”據動物醫院相關負責人介紹,醫院依托長隆集團,多項動物醫療設備資源與一線城市同步,目前清遠院區的設備包括X光機、血常規儀、麻醉呼吸機、B超機等。“在對一些重大疾病診治中也會邀廣珠清三地獸醫會診,為動物提供最適合治療方案”,該負責人補充道。“動物醫院採取輪流值班制,確保隨時接收並救治動物。”中秋節期間,該院化驗科室仍在忙碌。執業獸醫師提取救助中心動物的血液樣本和糞便樣本,對動物們的健康狀態進行評估。
見証生態保護愈發完善
兩年前的9月16日,由連山發現並送來的海南鳽離開救助中心,順利在清遠銀盞水庫附近放生,重歸自然。兩年后的今天,由連南發現的海南鳽幼鳥在救助中心進行康復鍛煉,為未來的放飛做好准備。為何第二隻海南鳽放飛的准備時間更久?嚴玉標解釋稱,相對於第一隻成鳥,第二隻幼鳥有一個恢復和成長的過程,貿然放飛,它無法適應野外環境。不過他也表示:“一旦評估能達到戶外飛行和生活條件,我們會將其放飛,畢竟大自然才是它真正的家。”從事野生動物保育工作24年的嚴玉標對於“家”的概念有著清晰地認識。在他看來,做好野生動物保護工作很有必要,救助中心不僅為動物們提供了“第二個家”,而且在飼養、醫護等人員的精心照料下,越來越多的動物得以重返大自然。
數據顯示,救護中心自成立以來共救助了94批次動物,包括一級動物3隻,二級動物72隻。其中成功放生的鳥類最多,達19隻。從遭遇意外到住進“第二個家”,從恢復成長再到重返自然。野生動物保護中心不僅講述了一個“家”故事,也見証了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生態保護愈發完善的積極變化。救護中心技術員楊漢東表示,近年來,清遠環境生態保護方面逐年變好,特別是連山、連南兩地森林覆蓋率長期高居全省首位,吸引了許多野生鳥類在此棲息。在清遠工作9年的嚴玉標也認同這一觀念,例如連南發現海南鳽幼鳥,意味著有海南鳽在此地棲息繁衍。考慮到海南鳽對水質和環境要求特別高,被稱為“環境好壞的指示性物種”,成鳥棲息繁衍的背后也是當地出色生態環境的有力佐証之一。
清遠日報記者 樊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