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大學生“百千萬工程”突擊隊奔赴潮汕
發揮專業所長 化身非遺文化“代言官”

這個暑假,超10萬名廣東青年大學生組建起萬余支“百千萬工程”突擊隊,奔赴全省縣鎮村。其中不少隊伍聚焦普寧英歌、潮汕粿品制作技藝等非遺文化,通過網絡直播、口述史訪談、非遺課程設計等方式,激發非遺傳承新活力。
在廣東揭陽市普寧市南山英歌傳承基地,上百名小學生自發來到這裡練習英歌舞。
一旁,深圳大學“遺夢湖光”實踐團的同學們正仔細觀察每一個動作,他們結合運動訓練學、生理解剖學、教育技術等學科知識,拆解分析英歌舞動作所使用到的各個肌群,結合青少年身體發育特征對英歌舞動作創編提出建議。
英歌是廣傳於潮汕大地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間舞蹈,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僅普寧市就有超過百支英歌舞隊。
多年來,英歌舞多以口耳相傳的形式傳承,但從臉譜、陣型到腳步、棍法變化多端,如何才能更好傳承?
暑假期間,該實踐團9名學生走進以普寧市裡湖鎮富美村為中心的多個村居,實地調研記錄普寧英歌、木雕、石雕等特色文化,訪談多位非遺傳承人,了解其創新方向。
調研過程中,該實踐團從鄉間收集了3個英歌舞圖集,其中包含87個英歌舞臉譜。“我們將這些臉譜勾勒出線條,再用電腦技術上色還原。”陳佳航是普寧本地人,他知道英歌舞臉譜的設計與用料獨具特色,但很少有成系統的文字記載,因此他和隊員還梳理英歌舞發展口述史,呈現普寧英歌的發展脈絡。
在收錄英歌舞臉譜、整理相關材料的基礎上,實踐團還借助教育學科優勢,重新設計課程、推動英歌舞走進課堂。
實踐團將目光聚焦於學齡前兒童,設計適合學齡前兒童的英歌藝術主題教育課程及相關活動。“評估完善后我們會努力推動英歌舞走進廣州、深圳甚至是全國范圍內的學前與中小學教育課堂。”陳佳航說。
在普寧,同樣歷史悠久的還有茶文化。走進“百載商埠”普寧市裡湖鎮,400多戶茶商經營著以鳳凰單叢、大紅袍等特色茶葉為主的100多個茶葉品種。
“一直以來我們都是以實體店批發為主要銷售渠道,客戶比較穩定也相對單一,現在我們也想讓茶葉‘上網’走向更大的市場。”普寧(潮汕)茶葉商會副會長謝吉林說。
在他的商鋪裡,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牽頭成立的“逐夢前行”實踐隊,正通過直播介紹茶文化,吸引了不少人“圍觀”。
該團隊的9名學生來自廣東7所高校,都是普寧本地人,對茶文化有一定了解。“盡管如此,大家還是先向專業的人學習,在深刻理解茶文化的基礎上去傳承推廣。”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市場營銷專業學生鄭坤成說。
與此同時,在距離普寧市幾十公裡之外的汕頭市潮南區成田鎮,廣東財經大學法學院“守望星河”實踐團的學生,也在盤算著如何讓當地特色文化“出圈”。
成田鎮有非遺粿品工坊、鄭正秋故居及百年潮影館、大寮嵌瓷工藝社等文旅資源。“我們的基礎設施建起來了,但還不夠熱鬧,需要吸引更多人來。”汕頭市潮南區成田鎮黨委副書記鄭欽亮說。
對此,實踐團通過拍攝宣傳視頻、打造特色IP,並為粿品設計特色禮盒以及鑰匙扣、冰箱貼等系列周邊文創產品,助力當地特色文化“出圈”。
另外,實踐團還依托法律專業優勢,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標注與使用”等問題展開講座,並與廣東省非遺法援律師團共同探討知識產權制度與非遺文化保護的關系,為非遺文化保護提出建議。
南方日報記者 劉漢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