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以人工智能為引擎驅動數字經濟發展

2023年12月24日19:13 | 來源:人民網-廣東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廣州12月24日電 (朴馨語、周睿)人工智能(AI)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也是塑造數字經濟發展新優勢的重要抓手。如何更有效地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加速數字經濟發展?人工智能技術高速發展又帶來了怎樣的安全挑戰?12月23日,2023鬆山湖人工智能算法挑戰賽總決賽頒獎儀式暨人工智能場景創新加速數字經濟論壇在廣東東莞舉辦。在此次活動的“圓桌論壇”環節,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圍繞人工智能未來發展話題進行探討。

圓桌對話一:人工智能在加速數字經濟建設中的機遇與挑戰。人民網 朴馨語攝

融合了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的數字經濟,正成為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東莞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王藝介紹,數字經濟主要包括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前者是將生產和生活中產生的大量數據,轉換為數字化產品和新的產業的過程,后者則是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相融合,助力產業升級改造。“人工智能實際上就是一種技術服務手段,不管在生產領域,還是數據變現方面都能起到關鍵作用。”

據統計,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不斷增長,企業數量超過4400家,已建設近萬個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很多的產業,像以‘數據+工藝’結合的工業互聯網,對於中小制造企業來說,如何能夠通過低成本的方式享受到數字化轉型帶來的效益,產生可以大規模復制推廣的解決方案,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人民日報社傳播內容認知全國重點實驗室科技發展部算法總監崔向陽表示。

在跨學科視角下,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如何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目前人工智能跨學科多是‘AI加農業’‘AI加機械’等這類較為簡單直接的應用。”大連理工大學軟件學院網絡工作系主任孫偉峰表示,這其中還有更深層次的應用,例如利用3D打印機打印器官,又或利用人工智能軟件創建出一批具有非凡結合強度的蛋白質分子,“如何利用好這些成果,確保科技活動風險可控,是我們應該考慮的問題。”孫偉峰說。

武漢大學電子信息學院副院長江昊表示,“‘學科’概念是怎麼來的?相比科學本身,‘學科’的設置與社會分工密切相關。所以說,未來人工智能會不會促進跨學科,取決於社會分工的變化。”談及對人工智能的未來展望,江昊認為:“人工智能帶來的改變是不可避免的,人們需要盡可能快速適應這種變化。”

圓桌對話二:人工智能的發展與安全治理。人民網 周睿攝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日漸廣泛,其潛在的安全風險日益受到各界關注。“使用這種服務的過程中,我們留下的任何數字性的腳印,都會是一個潛在的安全風險。”西北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副教授梁韻基指出,“我們在享受技術帶來便利性的同時,也應注意隱私信息泄露的風險。”

對於普通用戶來講,如何甄別信息真偽?“我認為,人們可以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而從國家或者社會的層面來說,則要採取系統措施,加強綜合治理。”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智能技術與自然語言處理研究室副主任劉秉權表示。

廣州大學副教授、大數據及安全研究所副所長唐可可指出,從知識產權方面來講,例如,通過AI創作出來的作品的知識產權所屬,目前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說法。“我認為,不管屬於誰,想要在這裡面得到多大的好處和利潤,就要承擔相應的義務和責任。”唐可可說。

談到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帶來了什麼樣的安全挑戰,人民日報社傳播內容認知全國重點實驗室科技發展部主任楊鬆指出,“人工智能的發展需要海量數據的支持,數據的安全性和隱私保護是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目前已經有一些好的方案和實踐,秉著‘數據不動程序動’‘數據可用不可見’的理念,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和行業數據有機結合,真正服務各行各業。”

(責編:朴馨語、張永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