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廣東加強綠美保護地提升!重點打造“三園兩中心一示范”

2023年09月26日14:14 |
小字號

據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官方微信消息,近日,廣東省綠化委員會、廣東省全面推行林長制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印發了《廣東省綠美保護地提升行動方案(2023-2035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

《行動方案》指出,將重點打造“三園兩中心一示范”,創建南嶺國家公園、丹霞山國家公園,高標准建設華南國家植物園,高水平建設國際紅樹林中心和穿山甲保護研究中心,建設一批示范性保護基地。開展綠美保護地提升行動建設目標是什麼?又有哪些重點任務?具體如下:

一、綠美保護地提升行動建設目標

到2027年,完成南嶺國家公園的設立和丹霞山國家公園創建及評估﹔建立一批對全省自然保護地事業發展具有指導意義的示范性保護地,初步建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高質量建設華南國家植物園和穿山甲保護研究中心﹔高水平建設國際紅樹林中心,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紅樹林保護合作平台。

到2035年,將南嶺國家公園、丹霞山國家公園建設成為展示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世界自然遺產保護成就的重要窗口﹔建設完成示范性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山地公園和郊野公園100個以上,全面建成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自然保護地體系﹔華南國家植物園建設達到世界一流水准,形成以華南國家植物園和穿山甲保護研究中心為引領的動植物遷地保護體系﹔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顯著增強,紅樹林等重要濕地區域保護修復成效顯著。

圖片來源:南嶺國家公園籌建工作辦公室

二、綠美保護地提升行動重點任務

1.創建南嶺國家公園和丹霞山國家公園

完成南嶺國家公園的設立,組建國家公園管理機構,完成丹霞山國家公園創建階段工作任務,編制完成南嶺國家公園總體規劃並組織實施。

統籌實施一般控制區的人工商品林改造、水源涵養林提升等生態系統保護修復重點工程,科學開展森林質量精准提升行動。

建設“天空地”一體化保護管理、生態監測、生態教育和自然體驗綜合監測體系,打造智慧南嶺信息化平台。

科學規劃以科普研學、生態教育為主題的生態體驗項目,全面提升生態旅游質量,規劃建設國家公園自然博物館、入口社區和外圍小鎮。

探索建立國家公園特許經營機制,打造國家公園品牌價值增值體系和特許經營產品質量標准體系。

圖片來源:南嶺國家公園籌建工作辦公室

2.建設一批示范性保護地,提升保護地建設水平

2027年以前,原則上各地級以上市建設完成1個示范性自然保護區和1個示范性森林公園,探索打造一批山地公園和郊野公園。

到2035 年,全省建設100處以上示范性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和山地公園、郊野公園。

圖片來源:南嶺國家公園籌建工作辦公室

3.構建區域性動植物遷地保護網絡,提升動植物遷地保護能力

編制實施華南國家植物園建設方案,增建種質資源庫和遷地保護中心,整合保護網絡體系及信息管理平台,開發生態恢復植物、園林觀賞植物、經濟和藥用植物等資源,推進植物資源利用產業發展。

在廣州建設穿山甲保護研究中心,設立深圳分中心,在南嶺國家公園、深圳、河源、梅州、惠州、肇慶等地建立穿山甲保護研究中心野外監測基地、種源繁育基地,逐步攻克穿山甲保護和救護繁育技術難題,促進穿山甲野外種群復壯。

編制《廣東省植物遷地保護體系規劃》,支持韶關、茂名、肇慶等有條件的地市建設植物園(樹木園),提升深圳、佛山、惠州、東莞、懷集等地植物園(樹木園)的遷地保護能力,對標國家植物園建設標准,高水平建設深圳市仙湖植物園。

圖片來源:南嶺國家公園籌建工作辦公室

4.加強濕地保護修復與利用,提升濕地生態服務功能

高標准、高質量推進國際紅樹林中心建設工作,積極搭建紅樹林保護國際交流合作平台,推進中國紅樹林博物館建設,支持開展紅樹林保護修復研究。

至2025年全省營造紅樹林不少於5500公頃,修復紅樹林不少於 2500公頃,在湛江、惠州、江門等地開展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建設,開展小微濕地示范點建設。

編制實施《廣東省濕地保護規劃》,組織申報國家(國際)重要濕地,認定發布一批省重要濕地。

積極實踐保護優先、合理利用的高質量發展新模式,積極發展濕地自然教育和濕地生態旅游、生態種植、生態養殖等產業。

此外,《行動方案》還公布了廣東省第一批擬建示范性保護地。

(責編:周睿、張永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