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影視業,擁抱AI新機遇

本報記者 鄭 娜
2023年08月28日08:5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前不久,一部以元宇宙為概念的國潮微短劇《神女雜貨鋪》在某視頻平台播出,講述了一個現代女孩穿越進游戲的奇幻故事。雖然這不是一部“爆款劇”,但劇中一位演員卻引起大家的關注,那就是數字人“果果”。和以往的數字人相比,這一次,“果果”在影視作品中完成了她的出道首秀。不點破她的身份,觀眾甚至難以察覺她是“非人類”演員。

近年來,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浪潮正席卷與內容生產有關的各行各業,影視行業亦不例外。數字人“果果”在影視劇中的出演,是人工智能賦能影視產業的又一努力成果,讓人們得以窺探人工智能在影視領域的最新應用與拓展。

“AI演員”與真人演員難以分辨?

1982年,日本動畫《超時空要塞》以角色林明美為基礎,包裝誕生了世界上第一位虛擬歌手。進入新世紀,日本的初音未來、中國的洛天依等二次元虛擬歌手漸漸走進人們的視野,並在年輕人中掀起新的文化風潮。隨著技術的革新,數字人的探索也不再隻停留在二次元形象上,而是朝著超寫實的人類形象發展。

《神女雜貨鋪》的“果果”就是一個借助AI技術生成的超寫實數字人。“她是採用先進的AI技術‘換臉’而成的虛擬演員,看上去就好像是真的演員在出演這個角色一樣。”《神女雜貨鋪》總制片人陳洪偉說。

此前,超寫實數字人在影視作品並不罕見,但大多通過CG(計算機動畫)生成,如《阿凡達》中的人物和《速度與激情7》中“復活”的保羅·沃克,都是這類數字人。那麼,此前的數字人,和“果果”這種超寫實數字人有什麼不同?

陳洪偉進一步介紹:“這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此前影視作品裡的數字人,主要依托真人演員的外形,通過CG技術進行分析、掃描、建模﹔而“果果”這種超寫實數字人,完全沒有真人的外形依托,而是將AI算法與CG技術結合,通過想象和理解來構建形象,從而產生一個全新的、世界上本來並不存在的人。”

2022年,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媒體大數據中心等發布的《中國虛擬數字人影響力指數報告》顯示,目前中國虛擬數字人在應用上主要有身份型(如真人虛擬分身)、服務型(如虛擬員工)、表演型(如虛擬偶像)三大類。虛擬演員並不在其列,可見在影視產業中應用並不廣泛。

2022年,電視劇《二十不惑2》中使用了虛擬演員202,作為一位超寫實數字人,202擁有與真人極度相似的外形,但在劇中他仍然是一位“虛擬歌手”。隨著技術迭代,《神女雜貨鋪》中的“果果”擁有了專門為其定制的角色,完成了推動故事發展的人物表演,展示了自己的“演技”。

“觀看《神女雜貨鋪》時,觀眾普遍感到驚喜,有些人甚至分辨不出哪個是數字人演員,哪個是真人演員。”陳洪偉表示,“從技術上來講,數字人毫無違和感地融入影視作品、甚至成為亮點已經不是問題,接下來需要完善的是藝術層面,比如人物審美、光影與劇集的融合、微表情的拿捏等。這些需要通過大量實踐案例來打磨。”

“數字電影”將走向“引擎電影”?

《神女雜貨鋪》更像是陳洪偉的一個實驗。

身為80后,陳洪偉大學一畢業就進入院線,歷任萬達影業副總經理、騰訊影業副總裁,從事電影制作發行方面的工作,從一部電影的策劃創意開發,到投融資制作,再到終端的營銷與發行,他都深度參與。他的“制片榜單”中,不乏《十萬個冷笑話》系列、《愛情公寓》《北京愛情故事》《滾蛋吧!腫瘤君》等大家耳熟能詳的影片。

從業電影近20年,陳洪偉堅信“未來影視行業的真正變革是因為技術的進一步發展”。2021年,他又回到學校,在北京電影學院攻讀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依然是他熱愛的數字科技。他注意到,新冠疫情讓影視拍攝一度陷入停滯——人們無法外出,卻客觀上讓虛擬拍攝技術進入爆發式增長的狀態。

比如,好萊塢的《曼達洛人》第一季就有超過50%的內容採用虛擬拍攝,不需要外景,演員們置身於一個半圓形的LED影棚中表演。不過陳洪偉認為,虛擬拍攝只是一個過渡階段,虛擬制片的未來大可以更“激進”一些,從“數字電影”轉向“引擎電影”。

他提出了未來電影的一個概念——AIEM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ngine Movie),即AI引擎電影。所謂AI引擎電影,即以數字人、虛擬場景、虛擬道具等數字資產為基礎,通過虛擬引擎生產電影,人類導演隻需告訴AI想要什麼風格、多少時長等要求,AI就會給出各種畫面供選擇。

“AI引擎電影將來是可以替換掉一部分真人電影存在的。當現實世界中的數字資產積累得越豐富,AI引擎電影就會越接近現實質感,而且更加高效、便宜。”陳洪偉表示。在他看來,這場技術革新將帶來一個重大變革,即個人會被賦予強大的影像生產力。

事實上,這一切已經在悄然發生。陳洪偉認識不少“片場都沒去過、攝影機都沒摸過”的年輕導演,他們依靠引擎技術,做出了不乏創意與風格的影片。比如,B站上有個UP主,是一名在校研究生,他結合自己打游戲的經驗,自學編程,制作了劉慈欣的《全頻帶阻塞干擾》的同名動畫劇集,基本都是個人獨立完成。

“雖然這只是一個電影愛好者的嘗試,離真正的電影還有距離,但影視行業的未來,或許就在這些年輕人的探索中。”陳洪偉說。

做“使用工具的人”還是“工具人”?

毫無疑問,人工智能時代正在加速到來。影視從業者該如何應對?

業內普遍認為,現階段AI參與影視制作的優勢在於成本低和效率高,但由於缺乏一站式的工具,創作者使用起來仍有門檻,全面改變行業還需要一些時間。

“未來在影視行業,AI不僅能夠表演、拍攝,還能寫劇本。盡管如此,它也只是一個工具,創作者要做‘使用工具的人’,而不能做‘工具人’。你不必會攝像、剪輯,你隻要有審美、有想象力、有創造力,AI就能來幫你實現。”陳洪偉認為。在他看來,創作分兩種,從零到一和從一到無窮,AI解決的是從一到無窮的部分,至於從零到一,作為人的創造性不太可能被完全替代。

目前一些創作者已經在用“人工+AI”的方式進行影視畫面生產。曾執導《白蛇:緣起》《新神榜:哪吒重生》《新神榜:楊戩》等動畫電影的導演趙霽及其團隊,就嘗試過使用一些開源AI圖像生成模型。使用過程中,他們發現AI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提供一個大致接近構想的作品,但當需要進一步精細化、風格化加工時,目前的AI基本無法做到。

趙霽還發現,當前AI圖片生成技術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動漫風格的各類人物,其本質是AI經過大量用戶的不斷篩選而習得了廣泛的審美標准。但是隨著“生成—篩選”這一過程被不斷重復,人物開始逐漸呈現出審美同質化等問題。

針對這一現象,深耕人工智能領域多年的獵戶星空董事長傅盛認為,AI在追求最大用戶群的一次認可時,必定會選擇滿足大多數用戶的普遍喜好,因此要形成更具個人化的AI工具,就必須進行長期的個性化訓練,使用更多的提示與指令,不斷細化要求。

“電影作為創意產業,其所應用的AI工具必然不宜採用某種通用模型,而要走向垂直化、個性化模型。這也是未來人工智能發展的一個新契機,涉及到對AI模型的差異化調整。”傅盛表示。

面對AI,目前全世界影視工作者都處在同一個技術起跑線上,陳洪偉認為這是中國電影彎道超車難得的契機。在他的影視項目儲備中,就有與好萊塢制作人共同在AI技術應用領域進行合作的探索與嘗試。“我們不能回避創新,沉浸在舊有的舒適的體系框架內,要自我突破,全面擁抱AI帶給我們的各種可能。”陳洪偉說。

(責編:朴馨語、初梓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