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粵夜越美麗” 城市增活力

專家建議廣東圍繞嶺南文化和大灣區優勢延長夜間消費生態鏈

2023年08月22日08:48 | 來源:南方日報
小字號

華燈初上,煙火升騰。

游走在廣州市越秀區北京路商圈,宛如進入色彩的海洋。曾經的“全國首個燈光夜市”換下了白色燈泡,挂上了五彩斑斕的霓虹燈,一展新顏。工夫茶飲、嶺南美食、潮玩手作、非遺文創等產品令人目不暇接,透著濃濃“廣府味”。

夜色正濃,星光閃爍。

深圳羅湖區,“深港夜市集”、汽車營地潮玩夜市等活動精彩紛呈。深港兩地的青年樂隊、歌手同台獻藝,一首首膾炙人口的粵語歌曲悠悠飄送,點燃了兩地青年的“港樂情懷”。

“火樹銀花不夜天,流光溢彩夜輝煌。”今年以來,廣東城市夜間消費活力十足。尤其是暑假期間,“大眾點評”平台上關於夜間消費的攻略筆記數量同比增長160%,以堂食餐飲、休閑娛樂等為代表的生活服務品類在“晚七點”迎來全天消費最高峰。

日前,2023年廣東夜經濟暨暑期消費促進活動也拉開帷幕,各地紛紛舉辦特色配套活動,線上線下同步進行,將持續至10月。專家建議,廣東可持續完善政策體系、加快政策落實,圍繞嶺南特色文化和粵港澳大灣區優勢,不斷延長城市夜間消費的生態鏈,激活更多消費新場景、新業態,讓城市夜間消費深入人心。

大灣區之夜

中國夜間經濟繁榮度十強城市 廣東佔三席

五光十色的霓虹燈下,廣州北京路商圈的老街熱鬧非凡,由車尾箱和簡易桌椅排成的數十個攤位整齊有序,游人穿梭其中。“西湖路以前就是全國第一個燈光夜市,現在更漂亮了。”不少住在附近的老廣還記得,30多年前,這裡的西湖路夜市是用竹竿和白色日光燈泡搭成的。

作為第一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如今的北京路商圈,攤檔夜市已變成常態化集市。尤其在暑假期間,更多年輕人、外地游客來到這裡,或擺攤或打卡。一位車尾箱集市的主辦人員說,目前正策劃開展更多主題活動,打造“新西湖路燈光夜市”。

除了傳統的嶺南味道,今年隨著“港人北上”,更多港風元素的加入,也讓大灣區之夜別具風格。

漫步深圳鹽田國際創意港,仿佛置身於上世紀90年代的香港。鹽田“小港夜”的舞台上,港樂金曲、港風舞蹈輪番上演,各色燈光隨著音樂節奏變換。

王躍濤專門從深圳龍華區開車來游玩,他是多年的港樂迷,左手拿一杯港式絲襪奶茶,右手捧一份“燒鳥”,在粵語歌聲中如痴如醉。“專程來打卡,環境很沉浸式,體驗感很不錯。”他說。

今年粵港全面恢復通關以來,“北上”深圳嘗美食、逛商場、看演出,已成為香港青年最流行的生活方式之一。深圳羅湖區與香港的陸路聯系最密切,7月12日2023首屆“羅湖深港文化月”活動開幕以來,185萬港人通過羅湖三個口岸北上消費。據估算,人均消費約為860元,消費總額預計將達16億元。

夜間消費的繁榮,是城市經濟快速發展、都市生活方式轉變的重要標志,反映了城市消費市場的韌性與活力。目前,我國有超六成的消費發生在夜間,當日晚6時至次日凌晨2時,已成為許多城市居民消費的“黃金時段”。

在廣東,夜間消費的“黃金時段”還在不斷延長。最近,廣州出台政策,明確支持夜間延時經營,對在凌晨2時后不干擾居民正常生活秩序的酒吧、餐廳、咖啡廳、文旅休閑等經營場所,取消營業時間限制。

作為美食之都的廣州,宵夜文化興盛,其中,燒烤無疑是最受歡迎的選項之一,曾登上美食紀錄片《江湖菜館》的沿江中路的燒烤老店——老王美食也順應新政將營業時間延長到早上5時。

夜幕降臨,老王美食門口開始喧囂,天南地北、鄰裡街坊的人們聚在燒烤桌上,共享一份煙火氣:木炭取材於嶺南特有的荔枝木,醬料是特調的檸檬汁,海鮮必須是當晚南沙市場送來的鮮活水產……一份正宗的廣式宵夜這才有了靈魂。

“‘夜經濟’成了今年消費的新增長點。特別是在城市,夜間消費規模正快速擴大。”廣州市天河路商會副會長、天河商業價值創新院執行院長鐘朝暉認為,廣東城市夜間消費的體量和能量正在加速迸發。

巨量引擎城市研究院城市夜間繁榮指數顯示,2023年中國夜間經濟繁榮度排名前十的城市中,廣東佔三席,分別為廣州、深圳和東莞。而據中國銀聯統計,廣州、深圳兩市在購物、餐飲、娛樂等夜間消費的整體交易額,均佔該市全天消費整體交易額約六成,這一比重位列全國前茅。

打造新“夜”態

消費場景不斷融合創新

傍晚7時,惠州龍豐夜市,炸串、炭烤生蚝、臭豆腐、麻辣燙、小龍蝦、檸檬茶等各色美食十分誘人。市民鐘新下班后,喜歡約上三五好友來這裡大快朵頤。“今年夜市紅火,我和朋友都喜歡來這裡解決晚飯,物美價廉。”鐘新說。

不遠處,水東街上絢麗奪目的騎樓燈光秀和精彩街頭演出,吸引了不少游客。今年以來,國潮嘉年華、非遺嘉年華、不夜古街、東坡對話等主題活動輪番在水東街舉行,為水東街匯聚了不少人氣,也帶動了附近的東江夜游項目。

而在珠江西岸的佛山,“粵夜粵美——佛山古鎮民俗夜游體驗周”活動正火熱開展。龍獅鬧元宵、文昌誕、粵劇華光誕、佛山祖廟廟會、佛山古鎮燈會、游朱紫、行花街……沿著精心規劃的夜游線路,暢游祖廟博物館和嶺南新天地,仿佛一時穿越到過去感受文化沉澱,一時又在現代情境中領略出別樣的新國潮魅力。

廣東的都市夜生活裡,從單純的“逛吃夜市”到“視聽live”再到“沉浸式體驗”,夜間消費業態不斷創新,沉浸、互動、融合的新場景不斷涌現。

“夜間消費是對日間消費的延伸,關鍵在於場景。消費者身處不同的場景中,不僅是買商品,更是買服務,這種雙重消費的特性,也是區別於網絡消費和一些日間消費的關鍵所在。”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系教授林江分析,現在越來越多消費者追求高質量的“八小時外”都市生活,城市夜間消費的新場景、新業態更多,對消費的拉動也更大。

增長快、業態多,折射出城市消費能力的增強、消費信心的提振與消費群體的變化。

近年來,廣東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提升,消費能力與信心也隨之增強。今年上半年,廣東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347元,增長4.3%﹔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8774元,增長3.7%。

夜間消費回暖,在餐飲等接觸型消費中尤為突出。今年上半年,接觸型消費在珠三角9個城市強勁復蘇,其中8座城市實現餐飲收入兩位數增長。美團、大眾點評數據也顯示,上半年,廣東省堂食訂單量位列全國第一。

“90”后、“00”后等年輕消費群體逐漸佔據主力,消費習慣發生變化,更多新業態應運而生。“作為夜間消費最活躍的群體,年輕人不僅是買買買的消費者,還是‘夜經濟’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方,帶來更多的內容創新、業態創新。”艾媒咨詢集團首席執行官張毅說。

鹽田國際創意港相關負責人萬超介紹,“小港夜”是由鹽田國際創意港和一群“95后”香港創業青年合力打造的,“為滿足年輕一代打卡、社交的消費需求,我們從燈光到裝修風格,保証每一處細節都港風滿滿,利於拍照分享。”

性格測試、游戲陪玩、小飯桌烹飪體驗……除了常規的美食夜市,年輕人“腦洞大開”的新想法,也為城市夜間消費帶來了新選擇。

“你是i人還是e人?”在廣州北京路步行街,何滋麗新開的性格測試攤位很受年輕人歡迎。擺攤不到一年,何滋麗找到了成功的小秘訣:“一開始是為了節約成本,所以在廣州、深圳各個夜市裡流動擺攤。沒想到效果不錯,而且我們選擇的特色夜市年輕人多,他們在朋友圈會互相分享,也讓我們積累了一定的口碑。”

“由於門檻、成本相對較低,對不少年輕人來說,在夜市‘練攤’的同時還能兼顧白天的工作,這樣的特點帶動了更多年輕人參與到夜間消費的鏈條中。”林江說。

都市夜未央

延長廣東城市夜間消費生態鏈

深圳福田區,五彩燈光點亮了都市夜色。“卓悅INTOWN”購物廣場最近開啟了“第二屆特調節”,以“美食+音樂+咖酒+運動”的方式打開夜生活,探索“早C晚A”的消費新玩法。

“今年參加了不少夜市,這為我們商家營造了良好氛圍。而且夜市本身豐富的活動內容也帶動了不少周邊的消費者,高峰時期,我們的客流量超過了疫情前水平。”特調節參與商家、深圳“淺蔥”品牌主理人林禹岑說,活動期間,攤位每晚客流量增加了20%—30%。

煥然一新的廣州永慶坊,燈光璀璨、人頭攢動。看了不少朋友在小紅書分享的街拍視頻,外地大學生謝嘉興也慕名而來。“這裡的小建筑很有特色,既有歷史韻味,又有不少符合年輕人審美的‘潮人’打卡點。”謝嘉興說。

大型商貿中心建設提升、特色商業街區改造煥新、各類夜市活動百花齊放……城市軟硬件設施不斷完善,正持續為廣東夜間消費的繁榮提供支撐。

“促進夜間消費,不僅是舉辦活動、開設集市,更要讓它成為城市規模化、常態化的存在,成為城市標簽、城市個性的一部分。”鐘朝暉建議,通過政策引導跨產業聯動,構建城市夜經濟資源生態圈,走好城市夜間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要圍繞地方特色文化的持續延伸和完善,讓城市夜間消費深入人心。”張毅認為,一方面,要挖掘地方文化底蘊和特色消費資源,打造獨特的城市夜經濟IP﹔另一方面,要在精細化管理上下功夫,各部門有效配合,完善夜間交通、公共基礎設施等配套建設,為市場主體投資夜間消費提供穩定的預期和信心。

如今,廣東各地促進城市夜間消費的行動正加快開展。一條條“真金白銀”的措施已經出台,支持夜間文化和旅游產品、服務供給,進一步推動夜間消費發展:

廣州出台《關於培育羊城夜市先行區助力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的若干措施》,從夜間消費載體、夜間經營監管、夜間活動組織、夜間配套支撐四方面提出18條具體措施,擦亮“羊城夜市”城市夜間消費品牌。

深圳出台《深圳市關於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若干措施》及實施細則,把打造都市夜間消費新場景納入規劃,出台相應扶持措施,每個項目最高支持200萬元。

根據《江門市推動夜間經濟發展實施方案》,江門計劃用3年時間,打造10個夜間經濟集聚區和100個示范項目,全力打造“夜僑都”品牌,激發夜間消費活力。

《湛江市加快培育建設區域消費中心城市實施方案》明確提出,重點謀劃建設一批夜間經濟示范點配套設施,打造夜間消費場景和集聚區……

“未來要持續推動這些政策深入落地實施,進一步完善、延長廣東城市夜間消費的生態鏈,由點到面,延伸和激活更多消費新場景、新業態。”林江建議。

南方日報記者 唐亞冰 陳曉

見習記者 辛騰旋

(責編:王雅蝶、初梓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