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200萬人口的城中村織密平安網

2023年06月16日11:32 |
小字號

廣州白雲區清湖村居民生活場景。

城中村人多、屋多、治安復雜,歷來是城市管理的“老大難”。不過,面臨這個問題的廣州市白雲區靠著10萬多樓棟長有條不紊地管理並服務著200萬城中村人口,基層社會治理日益見效。半月談記者採訪了解到,科技加持,整合人力資源群防共治,助力平安白雲建設,提升了白雲區居民的安全感。

廣州白雲區永泰村青年公寓裡的免費咖啡廳。

“352”工作法開啟智慧管理

廣州中心城區面積最大的白雲區共有48個城中村,約佔全區面積的18%,容納了全區四分之三的來穗人員。

“城中村人多且雜、治安警情高發,但基層工作人員人手不足、警力有限,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治理壓力大。”白雲區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說。

為治理好城中村,自2022年5月19日起,白雲區開展了全覆蓋的多項行動,摸清城中村底數。白雲區探索建立“人力+科技”底數動態更新長效機制,這一機制被稱為“352”工作法:“3”,是每棟樓配備一名樓棟長、一個全區統一管理的電子門禁、一個存儲時間不少於30天的聯網視頻﹔“5”,即“路口、村口、巷口、檔口、門口”等“五口”安裝視頻監控﹔“2”,即圍院式管理+群防共治力量,加強智能閘口和治安聯防隊伍建設。

半月談記者走訪江夏村看到,干淨平整的柏油路直通村內小巷,牌坊旁的花草樹木錯落有致,500個車位的立體停車庫解決了車輛亂停亂放問題。如此治理有序,彰顯江夏村落實“352”工作法的成效。

廣州白雲區治安聯防隊伍暨最小應急單位“大練兵 大比武”系列活動。

人口增長1倍多,警情卻隻有原來的三成

大源街道大源村有廣州第一城中村之稱,面積25平方公裡,高峰期常住人口20余萬。這裡曾經小產權房林立、小作坊遍布,“垃圾靠風吹、污水靠蒸發”,治安問題突出。

“通過信息系統配合智慧門禁,我們實現人來登記、人在管理、人走注銷,做到心裡有數。”白雲區派駐大源村第一書記彭志良說,經過整治,大源村已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

白雲區永泰村被稱為“廣漂”來廣州的“第一站”,許多在市區上班的白領選擇在這裡租房。樓棟長袁鬆宜幫房東管理永泰村出租屋的同時,兼管流動人口。“我要求房客實名登記,在‘平安白雲’小程序上錄入信息,並且和公安聯網,每月還要查看消防安全情況。”

徐秀珍是一名網格員,她負責的網格內有流動人口3000多人。她定期巡查網格內的出租樓棟,檢查樓棟長的責任落實情況。目前,樓棟長、網格員、志願者等2.26萬人都參與白雲區的基層治理。

“一個地方要治理好,得先解決群眾的安全痛點。”白雲區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王曉立說,2012年白雲區人口160多萬、警情案件9萬多宗,而2022年人口近400萬,警情案件3萬多宗,“相當於人口增長了1倍多,警情則是之前的三成”。

廣州白雲區永泰村青年公寓裡的圖書館。

“白雲模式”啟示多

過去,一些街道和村也自建信息系統,但與區、市一級的系統數據無法對接,部分事項無法流轉處理。如今,白雲區通過智慧手段解決治理難題,打破信息壁壘,實現信息流轉暢通。永平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喻佳表示,在村口設置門卡、電子眼等智慧出入系統,對人口流動進行數字化記錄,再通過信息互聯互通,很好地實現了多層級政府的有效聯動和更高水平的社會治理。

“白雲區人口與警力的配比遠低全市平均比例,盤活人力資源、用活科技力量,打造全覆蓋、立體化的群防群治防護網,為持續深化平安白雲建設注入了不竭動力。”白雲區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半月談記者 張朝祥 馬曉澄 胡林果 毛鑫

(責編:寧玉瑛、初梓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