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東頻道

茂名四大老建筑穿越時光記憶 見証崢嶸歲月

2023年02月16日08:15 |
小字號

老建筑是歷史留給城市的寶貴“記憶”,代表了一個階段的城市生活風貌。茂名有許多老建筑,它們中有的紅牆披綠苔,落灰斑駁,靜靜守在城市一隅﹔有的褪去熱鬧繁華變身書城,讓鬧市充滿了書香﹔有的造型獨特,開當時國內懸索建筑技術之先河,現仍散發別具一格的藝術魅力﹔有的堅忍不拔,佇立在小東江畔,繼續為人民服務。它們代表著先輩們建設茂名時洒下的熱血和汗水,見証了茂名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變遷的崢嶸歲月,也帶給了幾代茂名人無限深情的回憶。

是“豬籠屋”也是“高尚住宅區”的“六百戶”民居

“六百戶”民居位於河西新坡附近(即現在的紅旗街道轄區),建於1958年。當時,大批建設者及家屬從全國各地來到茂名開採油頁岩煉油,為解決他們的住宅問題,當時負責的機構決定建設一個大型住宅小區。這個小區建有數十幢平房或二層樓房,基本上是磚牆瓦面或薄殼結構,其中樓房底層房間的天花板為窯洞式拱形結構,冬暖夏涼,被住戶形象地稱為“豬籠屋”。每幢樓房一般隻有一個公共樓梯通到二樓,樓梯就建在樓前中間位置,外置露天式,磚砌曲尺型。幾十幢房屋外觀一致,布局整齊,頗為壯觀,在當時可算是一個“高尚住宅區”了。初期為建工部第四工程局的職工宿舍,也曾居住過蘇聯援建專家。因為整個住宅區住了六百戶人家,因此得名“六百戶”。2022年9月22日被茂南區人民政府列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許多老茂名心裡,雖然當時居住條件艱苦,但曾經真誠相處、守望相助的“蝸居”日子也讓他們感懷不已。在那逼仄的彈丸之地,一家有座鐘,家家都報時﹔一家在燒肉,家家飄菜香﹔一家拉二胡,家家唱小調。鄰裡相處融洽,有事出去跟隔牆的工友道一聲,連門也不用關就放心走﹔家裡收到土特產,不忘招呼鄰裡過來嘗個鮮﹔有的工友倒班顧不上小孩,鄰居就主動幫忙照看。“同在茂名干,都是一家人”,就是那時的真實寫照。

從2008年起,歷經半個世紀的風雨侵蝕后,這些窯洞式的老房子大部分已被房產部門列為危房,陸續被拆除,從而改建為廉租房。目前,位於茂南區紅旗街道建設社區新中路原直管公房20棟、22棟、23棟,也成為了為數不多保存下來的茂名“六百戶”民居,尤其是23棟更是成為僅存的一棟“窯洞式”“六百戶”民居。

對於已遠去的歷史,目前這三棟“六百戶”民居,將是茂名市年輕一代及后來者了解茂名建市之初建筑物風格的一個窗口。

曾經繁華漂亮高檔的百貨大樓

茂名河西有很多老建筑,但沒有哪一棟能像百貨大樓,隻要一提起,不少老茂名們都會唏噓感嘆,甚至有人說:“以前來了茂名不到那裡逛逛,就相當於去了北京不去看天安門。”百貨大樓曾經是茂名熱鬧繁華的地方,為茂名市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茂名百貨大樓位於茂名市油城三路310號,是茂名市建市的標志性建筑之一,外牆粉刷為黃色,西面外牆至今仍保存著“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大字標語。

1958年5月,茂名工礦區城市籌建處正式成立,承擔茂名建設任務的是國家建設部第四工程局,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分批建設的原則,首先開通工業大道和金陽大道(即今天的油城路和紅旗路),在兩條大道交匯的十字路口拐角處建起四棟大樓,其中一棟便是百貨大樓。1959年10月1日,茂名市百貨大樓建成開業,共四層樓,各層為敞開式營業大廳,是當時粵西國營商業第一高樓,總面積3162平方米,以經營百貨為主,綜合經營商品5000多種。百貨大樓在當時肩負起為數萬建設大軍供應生活用品的重任,此后的二十多年裡,百貨大樓都是茂名地區最大型、商品最齊全的一個商場。

“逛百貨大樓,顧客是不能自助選購的,得由售貨員從櫃台、貨架裡拿出來。”退休老人詹叔老兩口回憶當年逛百貨大樓的情形,“裡面的商品非常多,有單車、鐘表、布匹等,進門左手邊就是大量布匹擺放在櫃台和靠牆位置,裡面還有師傅專門修理鐘表。市民置辦貴重物品,首選是去百貨大樓,其次可以去規模小一點的廠前百貨。”在詹叔的記憶中,百貨大樓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全市繁華、漂亮、高檔的商場。

上世紀80年代,茂名市經濟飛速發展,茂名城市中心東移,大型高端百貨商場、各種專賣店等新興業態相繼涌現,經營成本、經銷模式、盈利空間等方面都面臨著巨大挑戰,導致百貨大樓風光難再。

現在人們如果去到那裡,會發現原址已改為南方書城,但還能一窺其當年的風採。2022年9月22日被茂南區人民政府列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設計超前、開技術先河的市青少年宮圓廳

有個地方見証了茂名市一代又一代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記錄和承載了許多少年兒童的美好回憶,它就是茂名市青少年宮(原市少年宮)!

茂名市青少年宮圓廳位於茂名市區紅旗南路161號,建於1958年,由廣東工學院設計,中國第四工程局承建。圓廳設計獨特,總建筑面積約895平方米,採用蒙古包式的建筑造型,並結合國外懸索建筑特點,30米跨度無柱懸索結構被中國第四工程局採納到北京市工人體育館的設計之中,開當時國內懸索建筑技術之先河,是我國當時最具特色的建筑物之一,具有較高的建筑藝術價值,為研究茂名城市發展史提供了實物資料。

圓廳由上小下大的二個圓形牆體構成,中間圓廳沒有梁柱,屬於懸索結構,上下二層圓形牆體由窗戶和梁柱間隔而成,採光和通風性能優越,是茂名市建市初期的標志性建筑之一。

據退休老干部張凌雲回憶,少年宮原是建筑展覽館,除了展示建筑工程方面的內容外,還舉辦了繳獲全能武裝特務器材展覽。他在展覽中見到過加拿大無聲手槍、壓縮餅干、尼龍降落傘和部分“三元”人民幣假鈔。在那個寬闊的大廳裡,還舉辦過茂名市農村電影放映隊的培訓和學習,使許多孩子過足了不用買票的“電影癮”。

1963年7月,第四工程局完成建設任務后,將各種生活服務設施移交給茂名市政府,其中展覽館改名為市少年宮。少年宮成立之初,購置了大量的圖書和活動器材,分隔成圖書室、康樂棋室、無線電收發學習室、幻燈片室等,中間的大廳成了打羽毛球和乒乓球的場地。

當時少年宮除星期天全天開放外,基本每晚都開放,吸引了無數少年朋友們盡情地在此活動和玩耍。那時的少年宮,還組織了各種活動團體,有合唱團、話劇隊,還舉辦聯歡活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多種才能和素質。“兒童與少年時期是人生成長的一個最重要的階段,我們慶幸在這個時段裡,得到了市少年宮這棵大樹的庇佑、關懷、滋潤、哺育。”

40多年來,圓廳一直作為茂名市青少年科技文化、藝術培訓、生物百科、書畫展覽、各類比賽、少先隊主題會等校外教育活動的重要陣地。2005年市少年宮更名為“茂名市青少年宮”,后出租轉作商業用途。2000年11月1日被茂名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當年茂名第一高的高樓——“五層樓”

如果現在問市民們,茂名哪棟建筑最雄偉、最壯觀?可能答案會有很多個。但是在62年前,這個答案隻有一個,那就是老茂名口中的“五層大樓”。這棟1959年建成的老建筑,目前仍在“服役”,低調地待在河西老城區。

“五層樓”是茂名市委、市政府原辦公大樓,位於茂名市區油城三路319號,面向小東江、永久橋,茂名市委、市政府曾在此辦公達24年之久。“五層樓”作為全市艱苦奮斗建設油城的象征,已成為茂名一份彌足珍貴的物質文化遺產。2022年9月22日被茂南區人民政府列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1958年5月23日,茂名工礦區城市籌建處正式成立,承擔茂名煉油廠建設任務的國家建設部第四工程局的領導同時兼任茂名工礦區城市的領導。同年9月,開始打樁建設中建四局辦公大樓,1959年落成。說起建設“五層樓”的不易,退休老干部何煒明在其著作《油城歷史鉤沉》中描述,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國家遭遇了嚴重的經濟困難,當時公司也面臨嚴峻的考驗。物少價昂,干部每月隻有26斤糧食定量,每月還硬要從嘴裡“省”出3斤上交國家,支援別處群眾。困難時候,連重點工程也不能確保國家統配的“三材”(鋼材、水泥、木材)供應。“五層樓”就是在這麼艱難的背景下建起來的。

該樓屬於混合結構,佔地面積1534平方米,總建筑面積5809平方米,主體正中為五層,兩邊為四層,左右為副樓,各三層。一至三層,每層約有30多個辦公室,四層有10個辦公室。辦公大樓后面曾建有小禮堂,可供幾百人開會。該樓是當時茂名城區最高的大樓,整體建筑猶如一隻展翅飛翔的海鷗,預示茂名的建市和騰飛。

茂名市籌建之初,干部沒有地方辦公、住宿,就借用新坡村民房,后來搬到市一中(今茂名市田家炳中學)操場旁邊的一間茅棚內辦公。直到1962年,第四工程局將全部生活設施移交給地方,茂名市的領導機關搬進四局辦公大樓,才有了固定的辦公場所。市委和市政府各職能部門濟濟一堂,一起在這棟樓裡辦公達20多年之久。當時,一說起“五層樓”,人們就想到市委和市政府﹔一說到“五層樓”去,就意味著找市委、市政府部門辦事。至1987年,該辦公大樓移交給茂南區政府使用。

(責編:王雅蝶、初梓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