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東頻道

綠動湛江:在高質量發展中感受別樣年味

2023年02月09日16:34 |
小字號

歡騰的醒獅舞起來、奮進的歌曲唱起來、生態文明新風吹起來……兔年春節期間,湛江處處洋溢著歡樂喜慶氛圍。

在遂溪北坡鎮,經過節能改造的魚燈帶著點點光輝照亮夜空,將村庄裝點成“海底龍宮”﹔在廉江安鋪鎮,一場燈光秀升級了鄉村年味,用環保虛擬煙花虛擬鞭炮代替煙火爆竹,成為今年湛江鄉村迎新的新花樣﹔而在吳川裡坡村禁炮護鳥已經成為佳話,人們可以邊吃年例邊賞萬鳥歸巢,一幅人與鳥和諧相處的畫卷正徐徐展開……這個春節,生態環境保護理念與湛江年味相互交融。

環境就是民生,碧海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色發展成為湛江的鮮明底色,綠美湛江逐步成為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新亮點。

造平台:環保科普游成為出行新方式

五指毛桃、牛大力、姜黃……新春佳節期間,不少人選擇走進南亞熱帶植物園藥膳康養環保教育基地(下稱“藥膳環保教育基地”),近距離觀察中醫藥的生長。基地內,環保標語隨處可見,中草藥種植初具規模,陣陣藥香讓人沉醉。

當前,藥膳環保教育基地已經開發了40多畝藥田、種植了近30種中藥,正嘗試推行環保、綠色種植,打造農業綠色發展綜合性樣板。藥膳環保教育基地相關負責人說:“這個春節,基地累計接待超過1萬名游客,逐漸成為人們了解中藥及環保種植知識的出行目的地。”藥膳環保教育基地通過藥物實體展示與科普講解,向游客們展示生產環節清潔化、耕地利用持久化的重要意義。

在距離藥膳環保教育基地不遠處,湖光岩景區游人如織。

湖光岩自然學校趁著新春人潮,向游客開展了“保護地質資源—火山探秘”環境教育公益活動,通過知識講座、植物探索、科普實驗、現場觀光等環節,介紹了火山地質資源的珍貴性和保護地質環境的重要性,幫助人們樹立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文明意識,使環保教育逐漸從小群體向全社會輻射。

近年來,湛江市正積極健全環境治理全民行動體系,建設了一批環境教育體驗場所,策劃了一系列環保科普活動,逐漸成為人們出行游玩的新去處。2022年11月,湛江生態環境展覽館開始試運行,第一次全方位、全過程、全景式展現湛江環保事業的50年歷程,充分展示湛江在“紅樹林之城”、海洋碳匯、環保督察整改等方面的工作成效。

春節期間,湛江生態環境展覽館也吸引了不少家長帶孩子前來探館。“希望通過環保科普游,讓孩子們近距離了解湛江建設‘紅樹林之城’的一線工作和最新科研進展,同時也希望在他們心中埋下參與環境保護的種子。”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介紹,今年2月下旬,市生態環境局將陸續組織公眾、學生實地參觀湛江生態環境展覽館,向在校學生講解湛江紅樹林環境保護情況。

易觀念:習俗傳承中的環保新風尚

農歷正月十六,是吳川裡坡村傳統的年例。作為疫情防控政策優化調整后的首個春節,在年例當天,裡坡村廣邀賓客到家中吃年例,村子中的年味和煙火氣達到了頂峰。人們歡騰鬧春的同時,在緊挨著村庄的大王椰樹林中,“萬鳥歸巢”的奇景正在上演。

盡管年例要過得熱鬧喜慶,但為了不驚嚇候鳥,裡坡村特別立下村規民約,嚴禁村民在傍晚候鳥歸巢之際燃放鞭炮。今年春節,到裡坡觀鳥的市民群眾非常多。除了來自粵西各地以及廣州、深圳、珠海等珠三角城市的游客外,不少省外游客都慕名前來觀賞。

經鳥類專家觀測鑒定,每年來此棲息的候鳥大多為絲光椋鳥,它們會選擇落腳在該村文化廣場南面一片茂盛的大王椰樹林,面積大約有1000多平方米。

“每年年例禁炮護鳥其實已經成為裡坡村多年的習慣,成為沙尾村委會裡坡村村民的自覺行動。”沙尾村委會支部書記王家培說,不僅是在年例,就是大年初一也一樣。按照農村習俗,大年初一家家戶戶在凌晨都要鳴“開年炮”,但裡坡村的全體村民為了不驚嚇小鳥,立下村規要等小鳥全部飛出大王椰林后,到早上7時左右才能開始燃放鞭炮。

夜幕降臨,在遂溪北坡鎮,盞盞魚燈涌上街頭,匯聚成一條條燈河。其間游人如織,人們行走在千盞魚燈點綴出的夢幻世界中。

北坡“游魚”迄今已經有了300多年的歷史,當地百姓為祈求風調雨順,遂用竹條砂紙包扎成鯉魚形狀,並在魚腹點上蠟燭寄寓“游魚帶水、年年有余”。隨著社會的發展,當地手藝人為了魚燈能夠循環利用,特意改換用布來制作魚燈,傳統紙裱糊工藝逐漸被取代,魚腹內的蠟燭也開始使用電燈,以便第二年翻新再用。

不論是18年來村民對禁炮護鳥的堅守,還是匠人對傳統手工藝的升級改造,湛江老百姓在濃厚年味的傳承中,融入了對青山綠水的美好情感和願望。

顯成效:綠色發展成為鮮明底色

“紅樹林之城”,林與城共生共榮。

大年三十傍晚,進湛的各線高速路車水馬龍,映照出游子歸家的迫切。空中,白鷺排列成行,快速飛入廉江高橋紅樹林中。

湛江市愛鳥協會在東海島及雷州灣沿海灘涂的越冬水鳥調查中發現,共觀測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勺嘴鷸數量34隻,數量較2022年有所上升。此外,共記錄水鳥47種,包括黑臉琵鷺、黑嘴鷗等國家級保護動物,計數超過30000隻。

近年來,湛江加快推進建設“紅樹林之城”,造林復綠成效顯著,所形成的良好濕地生態環境為鳥類提供棲息、覓食、繁殖的家園。2017年以來,湛江共投入約4800萬元開展養殖塘清退與共管、紅樹林生態修復等工作,全面清退核心區410.53公頃養殖塘,逐步恢復紅樹林生態因子。

向海而行,湛江的旅游開發也從以往棧道觀光、趕海挖貝等傳統方式轉向生態教育、沉浸式旅游,打造了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引擎”。2022年,麻章“海湖山色·滌蕩心靈”之旅和廉江“濱海尋古之旅”被認定為第三批廣東省鄉村旅游精品線路,特呈島以紅樹林為亮點成功創建國家3A級旅游景區。

今年新春,紅樹林主題生態游受到游客青睞。在觀海長廊觀景台,不少游人倚靠扶欄,手持望遠鏡觀察著歸巢的紅嘴鷗。來自湖南株洲的許先生是一名觀鳥愛好者,專程來此觀鳥。“百鳥歸巢的場景讓人感到震撼。從這點可以看出,湛江的生態保護成效顯著,連接成片的紅樹林撐起了湛江的城市顏值。”他說。

作為新春旅客訪湛的新興“打卡點”,紅樹林也是一片“金樹林”。

湛江正積極探索“紅樹林種植+養殖”耦合共存的生態型經濟,借鑒桑基魚塘模式,遵循紅樹林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探索養殖塘與紅樹林修復耦合共存營造模式,開發高附加值的生態產品,打造“湛字號”標杆海產品牌。

當前,湛江市生態環境局正以紅樹林為重點,抓緊構建海洋碳匯的統計核算體系及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紅樹林碳匯核算報告》《紅樹林碳匯碳普惠方法學》等規范文件,促進海洋碳匯資源統籌納入全省排放交易體系,進而推進湛江海洋資源產業化,壯大藍碳經濟發展。

(責編:李佳穎、初梓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