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青年:騎行打開社交新世界

夜幕下,大學城、二沙島、臨江大道上,常有騎行愛好者戴著騎行頭盔和護目鏡,穿著緊身的騎行服或運動裝,一邊騎行一邊欣賞路上風景。騎行成為市民喜愛的玩樂新方式。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不少市民紛紛晒出自己的騎行裝備、騎行路線,讓“騎行”成為當下熱詞之一。
組團騎行的騎行愛好者。受訪者供圖
騎行為何突然“出圈”了?近日,記者就此採訪了多位騎行愛好者,並在廣州市內走訪多家自行車商家。多位受訪者表示,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騎行具備的運動、休閑和社交等多重屬性,是其近期備受歡迎的原因。多位商家工作人員則表示,當前自行車銷售火熱,部分萬元以上自行車受市場需求大和缺貨的影響,出現一車難求的現象。
從二沙島到市郊 騎行運動破圈
晚上8時許,海珠區海印橋上,6名穿著鮮艷騎行服的騎行愛好者在非機動車車流格外顯眼。他們騎過橋面,准備和前方的隊友會合。“我到了海印橋底,等你們趕上來。”騎行愛好者蔡家華和六名騎友組隊從天河區黃村出發前往沙面,其間他們騎過海印橋,沿著濱江路欣賞珠江兩岸的夜景,最后抵達目的地沙面。
23歲的蔡家華,今年年初通過社交媒體接觸到騎行,加入騎行大軍已經三個多月。“每周都會約上車友騎行兩三次。”蔡家華說,主要在大學城、生物島、二沙島、臨江大道等區域騎行。
“大學城路況好,人、車、路口較少,較為適合騎行,不少車友選擇在大學城騎行。”蔡家華說,大學城和生物島的騎行主要以拉練為主,騎行速度較快,而在人流和車流較大的二沙島、臨江大道、濱江路騎行則是以休閑為主,騎行速度較慢。
組團騎行的方式,在騎行車友中極受歡迎,尤其是在周末組隊騎行。“周日晨騎:華南植物園-天麓湖-牛頭山-華南植物環線,有興趣的一起來參加!”就在上周六,某騎行團負責人鄭偉成在430多人的騎友群裡發起召集。這一次騎行路線往增城區方向,全程40多公裡,路上可欣賞到牛頭山的自然風光。
鄭偉成每周組織騎友進行一到兩次騎行,一般選擇在大學城、李伯坳、二沙島等區域。除了在市區內騎行外,不少的騎行愛好者還將騎行目的地放在城市郊區,甚至是跨市、跨省騎行。鄭偉成說,郊區遠距離騎行則會往南沙、花都、增城區等方向騎行,這也是廣州騎行愛好者郊區騎行的主要方向。
大學城、二沙島、臨江大道、濱江路、李伯坳……在廣州,有越來越多像蔡家華、鄭偉成這樣的騎行愛好者結隊出發,在車輪快速轉動中,他們飽覽各地美麗風景,也收獲了自己的快樂。
健身、社交、解壓 騎行成全齡段游玩方式
“堅持騎行以后,身體更健康,很少生病。”對於64歲的市民老黃來說,鍛煉身體是其選擇騎行的主要原因。他已經堅持騎行十多年,騎行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除了特殊天氣外,每天早上6點左右,沿著二沙島騎行十圈,大約50公裡。”老黃說,每天早起趕在通勤高峰前進行騎行鍛煉。
不同於老黃的鍛煉身體,蔡家華則是追求速度與激情。“玩騎行就是追求速度與激情的感覺。”蔡家華覺得,公路自行車是一件很帥的事,可以在騎行中感受車子的速度,這種獨特的感覺讓其深深著迷。
同時,騎行運動自帶的社交屬性,讓蔡家華結識了不少車友。“我喜歡約上不同車友,一起騎行和聊天。”蔡家華說,通過騎行認識到了不少的新朋友,拓展了自己的社交圈。
“騎行相比其他運動更加自由,運動范圍廣,騎行過程中能欣賞到不同的風景。”有著八年騎行經驗的鄭偉成說,每一次騎行就像是一次旅行,休閑解壓,發現路上的美,才最吸引人。
談及騎行為何在各大社交平台走紅,鄭偉成認為,疫情前騎行還是一個相對小眾的運動。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不少市民減少遠游,而自帶休閑解壓、運動健身、運動社交等屬性的騎行受到市民青睞,也就隨之走紅。
騎行很爽,但准備工作卻不輕鬆。走什麼線路,在哪裡吃住,具體穿什麼騎行服,戴什麼目鏡、頭盔,購買騎行的保險……作為組隊隊長鄭偉成都“摳得細”。鄭偉成提醒,騎行有一定的門檻,新手需學習安全騎行的基本知識,騎行中要遵守交通規則,才能享受騎行的快樂。
現貨少需求大 萬元以上自行車也一車難求
騎行運動的興起對自行車市場銷售有影響嗎?記者在市內隨機走訪了多家自行車商家。記者發現,騎行運動的“火爆”帶動自行車市場的銷售猛增,部分萬元以上自行車一車難求。
“部分萬元以上的公路自行車缺貨,有的車型甚至需要等一年。”一名自行車專營店銷售人員說,萬元以上的公路自行車市場需求大,但目前店裡隻剩兩輛高端公路自行車。該工作人員表示車輛供不應求,除了需求上漲外,也受到物流時間變長的影響。
在連鎖體育用品專賣店,自行車銷售同樣火爆,高端自行車也出現缺貨現象。“門店內目前隻剩下一台高端公路自行車。”迪卡儂專賣店的一名工作人員說,部分自行車的重要核心零部件需要進口,廠家產能沒跟上,也是缺貨的重要因素。
高端車型一車難求,打算購置自行車的消費者深有體會。“詢問七八家車行都沒貨,最后在南沙區一家車行才買到理想的車型。”蔡家華告訴記者。據他了解,這款型號的公路自行車非常搶手,貨源十分緊張,直到現在不少車行都沒有貨,購買仍需提前預訂。
李永聰是一家自行車商行的負責人,從業已經快6年。李永聰告訴記者,目前店裡銷售的山地車和公路車的價格從幾千元至數萬元不等,雖然價格上並不算很“親民”,需求卻非常緊俏。到他店裡買車的人群從13歲到60歲不等,可以說是受全齡段喜愛的運動方式。
騎行除了需要自行車外,還需搭配各類的騎行裝備。李永聰介紹,騎行裝備的大件主要包括頭盔、碼表、騎行眼鏡、騎行服、騎行鞋等,小件有騎行手套、冰袖、水壺、背包等,整個配備齊全的花銷從上千元到數萬元之間。
“騎行運動的興起,導致騎友對騎行裝備的要求越來越高。”李永聰說,現在,許多騎友更加注重設備款式設計。對於部分消費者因為熱度而興起的購買沖動,他建議應根據個人預算,進行理性選購,畢竟適合自己才是最好的。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葉作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