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博物館首次系統展出館藏德化白瓷
德化窯白釉貼花瓷樹頭杯 清代
3月2日,由廣州博物館主辦的“德化之美——館藏明清德化白瓷展”在鎮海樓展區專題展廳正式開幕。
廣州博物館館藏明清時期德化白瓷近300件,本次展覽從中精選134件(套),分妙手生花·佛教塑像、博雅好古·陳設器用、茗香酒酣·飲食器皿、怡情翰墨·文房雅意四個部分,展現德化白瓷庄重恬靜的獨特魅力、極簡主義美學和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生活掠影,呈現德化瓷匠成功塑造享譽世界的東方藝術珍品的勤勞與智慧。
德化瓷有三美——釉色 造型 器用
德化是與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齊名的中國三大古瓷都之一。
“‘德化瓷之美’美在哪?”廣州博物館館長吳凌雲對記者表示,一是釉色之美,二是造型之美,三是器用之美。
吳凌雲說,青瓷白瓷是瓷器的兩個主要的系統。南方來說主要是青瓷系統,但德化瓷很特別,它承接了北方的邢窯、定窯白瓷的系統,而且面向海外。所謂的“中國白”其實就是從德化白瓷這裡來的。從造型上看,此次展覽中的那些觀音像,“那種安靜、人性化,立在那裡的那種恬淡,完全是工匠用手捏出來的,造型能力之高是無以復加的”。
館方專家指出,世界不同文明對“白”有著趨同的審美與偏愛,在諸多文化中,白有聖潔、光明與善愛之意。無論是外銷還是內需,德化白瓷以其傲人的瓷質受到海內外尊崇,成就了“世界白瓷看中國,中國白瓷看德化”的美譽。德化白瓷對歐洲社會生活及其白瓷業的出現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被法國人稱為“中國白”,更被譽為“歐洲白瓷之母”。
不同地域的文化相通
德化白瓷按功用可分為雕塑人物、陳設供器、生活用具、文房雅玩四大類,其中以雕塑人物最具特色。
展覽策展人、廣州博物館陳列研究部副主任李晉說,此次展覽是對廣博建館90多年來積累起來的館藏白瓷的一次系統整理、研究和展示。當中不能不說的就是瓷塑像,它集中反映出當時德化窯生產中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宗教祭祀文化的豐富內涵。而館藏數量最大的杯子,也是當時出口最大宗的品種之一。當中造型優雅的梅花杯因為設計簡潔、浮雕立體、梅花形象生動,特別受國外市場的歡迎。
“德化瓷的這一抹白是很讓我們驚艷的。”李晉說。那麼它和廣州有什麼聯系呢?首先它們是廣州館藏的東西,是屬於廣州的文化財富﹔而且從中同樣可以看到海洋文化的身影,看到它們在生活中的滲入,比如當中的文昌帝君等寓意吉祥或者勉勵人好學向上的人物造型,在我們的生活裡也很常見。廣州荔灣現在還有紀念文昌帝君的民俗文化活動。文化是相通的,藏品中藏著的美好意象,以及海洋文化中那種對於遠航平安的祈願,對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來說都是喜愛的。
富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白”
德化瓷業始於夏商,興於宋元,盛於明清。宋元時期,泉州在海外貿易政策刺激下,發展成為東方第一大港,德化瓷器開始行銷海外,由此促進了東西方貿易和文化交流,此時的德化瓷器以青白瓷、白瓷為主。1987年,廣州救撈局與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合作,在宋代沉船“南海一號”中打撈出200多件福建德化窯、晉江磁灶窯、景德鎮窯系及龍泉窯古瓷精品。在繼后的考古發掘中,水下考古隊從“南海一號”中打撈出大量金、銀、銅、鐵、瓷類文物,其中德化瓷器佔了相當比例。
廣州博物館副館長曾玲玲對記者表示,“南海一號”上出土的宋代德化瓷與明清的德化瓷還是不太一樣,比如釉色、胎質、工藝。到了明清,德化瓷的技術上有了很多變化,一方面是釉色,一方面是瓷塑的突出——中國的陶塑瓷塑有三個大的品種具有廣泛的國際影響力,一是兵馬俑,二是唐三彩,三就是德化瓷,它們影響了世界對中國陶瓷雕塑的印象。為什麼說它是“中國白”?實際上它正是中國古代白瓷最后的頂峰。
明清時期,泉州港開始衰落,官方貿易萎縮,民間貿易興盛。德化窯偏處一隅,在歷史上從未有官窯之名,卻憑借其不斷提升的白瓷工藝水平和精湛技藝風靡世界,更創造性地形成了系統的瓷塑技藝及文化范疇,奠定了其在中國陶瓷史上的地位,並成為海上絲綢之路最具代表性的商品之一,其中涌現出了何朝春、何朝宗等著名瓷塑大師。
明代鼎盛期的德化白瓷胎質細膩堅致,胎色潔白,有著天然象牙般的妙趣,制品釉色迷人,以乳白色為大宗,有“豬油白”“象牙白”“鵝絨白”“蔥根白”“女兒紅”的美稱,代表了當時全國白瓷生產的最高水平。
廣州博物館陳列研究部主任鄧玉梅說,廣東和福建、浙江這些地區創作出來的瓷器,共同的特點是坐上了海船,遠銷到西方。德化瓷對歐洲最早的真正意義上的硬質瓷——德國梅森瓷有著直接的影響。18世紀初,煉金術師伯特格爾在薩克森公國主政者的支持下,開始了燒制硬質瓷的試驗並最終獲得了成功。他對德化白瓷中的瓷塑進行了鍥而不舍的仿制和研究。而薩克森的奧古斯都二世也是一位熱情的德化白瓷愛好者,僅收藏的德化白瓷杯就有20多件。今天流傳在國外的德化白瓷品種非常豐富,數量也很大。
鄧玉梅說,中國瓷塑是“中國風”最直接的體現。它們傳入歐洲后,最早是在法國受到歡迎,之后開始了更加廣泛的傳播。在當時歐洲的素描、油畫、室內設計圖樣上經常可以看到德化的瓷塑,放在壁爐架上、宴會桌上等,顯見已經非常深入地進入了歐洲人的生活之中。(記者卜鬆竹 通訊員劉穎穎 林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