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東頻道

《深圳產業政策40年》:以產業政策視角解碼深圳成功之道

2021年08月28日12:26 | 來源:深圳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以產業政策視角解碼深圳成功之道

  《深圳產業政策 40 年》 南嶺 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20 年 11 月版

■ 石橫

  毋庸置疑,深圳經濟特區 40 年的發展奇跡,是政府這隻 " 看得見的手 " 和市場這隻 " 看不見的手 ",聯手創造的偉大成就。

  而政府這隻 " 看得見的手 ",一定程度上,正是通過制定和實施產業政策這種制度杠杆和經濟工具,達到培植、增進和拓展市場的目的,進而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與轉型。40 年來,深圳從一個貧窮落后的邊陲小鎮一躍而成為聞名遐邇的國際化大都市,其間產業政策的流變與塑造,無疑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然而,多年以來,以產業政策視角,系統、深入研究深圳改革開放史和經濟特區發展史的理論文獻和學術著作並不多見,甚至還較為稀缺。南嶺所著《深圳產業政策 40 年》,以 40 年的研究跨度、深邃的歷史觀照、中西比較的視野、翔實的數據和豐富的 " 故事性 ",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 40 周年之際,恰逢其時地彌補了這一缺憾,借由 " 產業政策 " 這把鑰匙解鎖了深圳的成功秘笈。

  作為一部經濟史理論著作,《深圳產業政策 40 年》卻極力避免了晦澀艱深的純學術表達,而幾乎是以 " 講故事 " 的方式呈現這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以及期間產業政策的緣起、效用與意義。深圳產業政策的發展歷史,由無數豐富而生動的細節構成,每一項宏觀政策背后都有很多具體而微的 " 故事 " 的支撐。這樣帶著溫度和歷史在場感的 " 故事 ",讓每一項看似高深的產業政策都蘊涵著朴素的真理,彰顯著人文的品質,具備可親可及可理解的屬性。

  作為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不負眾望、先行先試,懷著極大的政治勇氣,所推出的大量的產業政策都打著 " 全國第一 " 的烙印,引領風氣之先,推動一時潮流,其中寄寓著 " 殺出一條血路 " 的拓荒牛精神和強烈的使命擔當情懷。

  從 1980 年代初的 " 特殊政策與靈活措施 ",到 " 兩個關鍵性文件 "、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 "22 條 ",再到新世紀以來 " 轉型中的十大產業政策 "…… 深圳產業政策 40 年的發展道路和基本邏輯一以貫之,即 " 邊緣革命 " 與 " 頂層設計 " 的相互呼應和同聲共氣。自下而上的改革意願洶涌澎湃,頂層設計層面的改革之手,在精准洞察民意和未來藍圖的基礎上借力打力、摧枯拉朽,最終形諸宏觀產業政策,揭開一個新時代的大幕。

  盡管產業政策屬於政府宏觀調控的范疇,但深圳制定和實施產業政策的出發點和根本點,從來不是無限擴大政府之手的權限。恰恰相反,深圳產業政策的初衷,是增進和拓展市場的力量,致力於創造一個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的生態體系,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換言之,深圳產業政策的底色是謙抑和克制的,對行政力量過度監管保持著強烈的自省意識。

  南嶺先生在《深圳產業政策 40 年》中專辟一章來討論 " 規制變革 ",充分肯定了深圳率先對審批制度和商事登記制度進行改革,從而降低交易成本、推動產業繁榮發展的意義和價值。國內外眾多的產業政策研究者更多從市場角度談論產業和政策,而本書對行政管制之於產業發展的關切、討論和研議,則從另外一個常常被忽視的維度帶給我們很多啟發。這也從側面再次証明,深圳產業政策的成功實踐是適度的行政管制和寬鬆的自由市場環境造就的必然結果。

  當下的深圳正處於 " 雙區驅動、雙區疊加 " 的黃金發展期,面向下一個 40 年,深圳的產業政策面臨著世界性的新技術革命、國家賦予深圳新的歷史使命、外部環境的巨變等來自多個向度的建構與塑造。本書從大變局構想大趨勢,從新開放格局、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改革監管規制、功能性政策、選擇性政策、空間政策、需求管理政策、實驗室經濟政策等 8 個層面進行了富有建設性和創造性的前瞻,其中不乏真知灼見,為深圳產業政策的創新發展廓清了方向。

(責編:陳育柱、李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