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水源工程對深輸水逾100億立方米

2021年7月23日,東江取水口俯瞰。
炎炎夏日,惠州市水口鎮蓬陵村東江江畔微風拂面,令人心曠神怡。
這裡就是東江水源工程的取水口。清澈的東江水,自惠州市水口鎮東江和馬安鎮西枝江分別取水,經兩級泵站提升,跨越惠州兩區6個鎮(街道)和深圳7區12個街道,奔流而下100多公裡,滋潤鵬城大地、流向深圳的千家萬戶。
記者從深圳市東江水源工程管理處了解到,截至今年7月,東江水源工程對深安全輸水已超過100億立方米,年供水量約佔深圳市外引水量的40%,滿足了深圳近一半人口的用水需求,為保障深圳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工程設計年總供水量7.2億立方米
每天清晨,我們打開水龍頭,清潔的自來水汩汩地涌出。深圳之水從何處來,你知道嗎?
深圳雖然靠海,但其實境內並沒有大江大河,人均水資源量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12。近年來,全市年用水總量已超過20億立方米,自來水日均供水量為500萬噸,其中85%以上用水都需要從東江調入。東江水源工程正是深圳市兩大市外水源骨干工程之一。
在位於惠州市境內的東江泵站展覽館,一張張圖片訴說著東江水源工程的崢嶸歲月: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后,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用水量亦不斷增加。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深圳的水荒現象頻繁且愈加嚴重。東江水源工程就是為長遠解決深圳水源短缺問題,經國家計委和廣東省政府批准,由深圳市政府投資42億多元建設的大型跨區域調水工程。
其一期工程設計供水量為3.5億立方米/年,於1996年11月30日開工建設,2001年12月28日建成通水﹔二期工程增加供水量3.7億立方米/年,於2006年8月5日開工建設,2010年11月26日正式通水運行。工程設計總供水量為7.2億立方米/年,最大輸水流量為30立方米/秒,供水水質達到國標GB3838-88飲用水源Ⅱ類以上標准。
東江水源工程線路沿山脈自然走勢布置,採用全線封閉結構輸水,具有取水口選址理想水質優、供水成本低投資優、布局合理效益優、工程技術含量高、運行模式優等特點。自建成通水以來,工程連續安全運行7100多天,累計為深圳供水超100億立方米,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被深圳市民譽為“生命線工程”。
陸續建成10條支線形成覆蓋全市供水網絡
多年來,東江水源工程得到了歷屆市委市政府領導的大力支持和社會各界的關心關愛。這一工程的興建是深圳水源建設和水務發展史上一座重要裡程碑,它改善了深圳飲用水源缺乏的局面,創造了深惠兩市團結治水、合力興水的典范,也將為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治水思路,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提供強有力的供水保障。
東江水源工程管理處主任陳錦慶向記者介紹,該工程自2001年底建成通水以來,我市陸續建設了坪地、獺湖、坪山、大工業區、大鵬半島、橫崗、鹽田、筆架山、梅林、石鬆10條支線工程,進一步增強了工程服務全市的能力,“長藤結瓜”地形成覆蓋深圳全市的供水網絡,保障了全市供水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東江水源工程輸水干線全長106公裡,點多、線長、面廣,橫跨深圳、惠州兩地。工程站點多處在城鄉結合部,治安情況比較復雜,工程泵站、隧洞、渡槽、地下埋管、倒虹吸管等主要建筑物和檢修閘、檢查井、檢修通道等次要建筑物和附屬建筑物的維護任務重,尤其是跨區域管理任務艱巨。在東江水源工程近30年的建設管理歷程中,廣大工程建設管理者們披星戴月、風雨兼程、廢寢忘食、全力以赴,上百位水務工作者常年堅守在偏遠乃至遠在惠州的泵站、廠房,以實際行動鑄就了“開拓、敢拼、務實、負責、奉獻”的東江精神。這寶貴的精神財富也將繼續傳承、發展,創造百年精品工程。(記者 方勝/文 楊浩翰/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