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東頻道

廣東省部共建持續加強氣象現代化建設

預報更准確  服務更貼心

本報記者  賀林平  姜曉丹
2020年05月19日11:3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日常出行要看天,漁民出海要看天,工程建設也得看天……如今,氣象信息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人口稠密的經濟大省廣東,時常要經受台風、暴雨、雷電等各種災害性天氣的考驗。2012年以來,廣東省政府與中國氣象局聯手,省部共建氣象現代化試點省份。廣東氣象科技創新能力和氣象服務水平顯著提升,2012年至2019年,廣東每年氣象災害損失佔GDP的比重由0.65%下降為0.23%,每年因氣象災害死亡人數從三位數降為兩位數。

  科技支撐,提升氣象預報精准度

  下雨天,廣州人最怕“水浸街”。今年以來,廣州白雲區白雲湖街多個易澇點經受住了暴雨考驗。“前些天下了一場大雨,但路面沒有積水,道路也不擁堵。”市民楊先生說。

  “氣象局提前預報有暴雨,評估強降水時段內澇風險較高。三防指揮中心及時採取行動,對水浸易澇點提前布防。”白雲區三防副總指揮、副區長蔡勝介紹。

  及時、精准的預報,是防災減災的利器。從2012年開始,廣東省政府與中國氣象局密切合作,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目標是到2020年,大大提升氣象現代化水平,讓氣象事業整體實力居全國前列,部分領域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瞄准目標,快馬加鞭。研發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1公裡超高分辨率區域數值天氣預報業務模式,建成氣象大數據科技創新中心,建成專業海洋氣象觀測平台,完成12部X波段雙極化相控陣天氣雷達建設……廣東氣象科技創新能力、綜合氣象監測能力、區域數值天氣預報模式水平大幅提高。

  如今,廣東氣象監測更及時,全省建立氣象數據在線監測系統和數據庫,實現了主要觀測資料1分鐘內到達預報員桌面。氣象預報更精准,准確預報了“山竹”等多個強台風,台風24小時路徑預報平均偏差小於70公裡。

  對接需求,提供定制式氣象服務

  “連工人們的汗水都不能滴落在橋面,更別說下雨了。”港珠澳大橋施工進入橋面瀝青鋪設階段時,橋梁標段安全責任人程凱表示,瀝青鋪設過程中一定要保証道路表面干燥,否則瀝青會與橋面剝離。

  施工隊三班倒趕進度時,氣象服務團隊每天24小時值班。“氣象局精耕細作的服務,給我們帶來了安全感。”程凱說。

  氣象信息能夠為交通、能源、物流、金融等多個行業提供決策依據,可以產生巨大的經濟價值。廣東氣象部門根據公眾及行業需求,提供個性化、定制式氣象服務,提升用戶體驗和服務有效性。

  近年來,在巨災保險領域,廣東氣象部門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資金迅速到位是災后重建的關鍵。廣東在全國首創巨災氣象指數保險模型,政府、機構和市場協同建立“閾值觸發、指數定級、精准快速”的巨災保險服務機制,出現巨災,地方財政一天之內就可以獲得賠付,救災資金迅速到位。

  從2016年8月汕尾市財政局獲得巨災指數保險首筆賠款起,陽江、雲浮、茂名等地在遭受台風、暴雨災害后,均獲得承保機構的迅速賠付,4年累計賠付近8億元。

  防災減災,發揮第一道防線作用

  近年來,廣東發力加強氣象現代化建設,強化了防災減災救災第一道防線的作用。 

  江門台山氣象局的綜合防災減災救災指揮中心,是廣東省第一個縣級綜合防災減災救災指揮機構,這裡建有全國最先進的“十合一”應急指揮平台。

  平台的大屏幕上,接入了水文、氣象、公安、城管、交通等十多個部門的業務系統,能夠實時呈現船舶定位、公安監控視頻、水庫實時水位、城區內澇黑點、地質災害隱患、救援力量等多項涉災信息,還能與一線人員視頻對話,掌握災情第一手資料。

  “決策科學化、指揮扁平化、部門協同化、防災全民化。”台山市委書記李惠文表示,“搶險救災就是與時間賽跑。以前部門聯動不暢、缺乏統一指揮,在防災減災、突發處置、應急救援等方面很被動。平台的建立,打開了信息通路,在搶險救災中贏得了主動。”

  作為省部合作開展氣象現代建設的重要項目和重要民生工程,廣東積極探索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體系建設。2015年廣東省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正式挂牌,目前已建立省、市、縣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102個,發布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和公共衛生事件三大類突發事件預警信息。

  “未來,按照‘監測精密、預報精准、服務精細’的要求,廣東的氣象事業將繼續改革創新發展,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讓氣象服務成為公眾美好生活的好幫手。”廣東省氣象局負責人表示。

  版式設計:張芳曼

  《 人民日報 》( 2020年05月02日 05 版)

(責編:李語、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