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等作出部署。人民網廣東頻道今起推出“三中全會精神全解讀 深化改革看廣東”系列策劃,見微知著,從經濟、社會、市場一線中發生的變化來觀察升級版的廣東經濟。
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是三十年改革史上極具力度的一筆。歷經幾度“解釋”斡旋之后,中央財政終於“脫貧”。部分富裕省份比如廣東,財政開始過“緊日子”。利弊均衡二十年之后,本屆的三中全會,再度將財稅改革提上日程。自1994年“顧全大局”后,年年“哭窮”的富省廣東,再度迎來變革。
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科學的財稅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須完善立法、明確事權、改革稅制、穩定稅負、透明預算、提高效率,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
包括三大方面:一,改進預算管理制度。二,完善稅收制度。三,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
1994年分稅制改革之前,由於向地方分權過度,中央財力急劇下降到了一個危險的程度。分稅制改革,基本解決了這一問題。可以說是中國改革歷史上最成功、影響最深遠的舉措之一。 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分稅制改革較好的解決了上述問題,但限於當時的現實條件,還是留下一些沒有預料到的問題。
“希望國家財政對廣東財政放水養魚。”今年的“兩會”上,廣東代表指出中央拿得太多了。更有代表直言一個鎮掙了一百塊,鎮級自留僅有12塊。廣東光支援別人,自己變窮得有點過了。財政部副部長會后遭到媒體圍堵,為難地回應自己無法表態,代表意見很好回去好好研究。
1993年7月23日,朱?基在全國財政會議上談了黨中央、國務院對分稅制改革的想法。這一消息不脛而走。不久,就收到了廣東省委給中央寫的報告,要求廣東單獨實行包干。
廣東兩位主要負責人找到朱?基,談了兩個多小時。他們心情沉重地問朱?基,廣東的特殊政策還要不要實行?如果包干制取消,我們還要不要在20年內趕上“四小龍”?
后來,朱?基要到一部分省區做解釋工作。1993年9 月9 日大隊人馬出發,第一站是海口。參加談判的有關人士介紹說,朱?基去海南不是主要目的,他是沖著廣東去的,先到海南是為迎接廣東“談判”的“練兵”。
事后,朱?基在評價廣東時說:總體上講,廣東的同志最后顧全大局,犧牲自己部分利益,也是為了要發展中國經濟,完成黨中央交給的任務。
每年的五六月份是北京最美的季節,也是財政部門口最熱鬧的時候。此時可以看到各省高級官員紛紛進京“哭窮”。
2013年6月3日上午,廣東省省長朱小丹在北京拜會財政部部長樓繼偉並進行座談。朱小丹向樓繼偉表示,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軍,希望財政部綜合考慮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和人均財力水平等因素,進一步加大對廣東的支持力度。
朱小丹來北京“哭窮”的理由是:廣東省財政改革發展面臨人均財力水平較低、區域經濟財政發展不平衡、縣域財政經濟薄弱的局面。
廣東省不是唯一來北京“哭窮”的省份。在朱小丹拜會樓繼偉之后的第三天,河南省省委書記郭庚茂、省長謝伏瞻一行出現在北京。此前的5月16日,還有河北省省委書記周本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