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序顯示
順序顯示
不回避!正視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刻不容緩
徐海蓉:將心理健康教育從“軟指標”變成“硬約束”
陳運彬:重視家長教師心理健康培訓
王衛芳: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需家庭學校社會聯合發力
直播
摘要
徐海蓉:
廣東省政協委員、致公黨省委會秘書長、二級巡視員
陳運彬:
廣東省政協委員、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副院長
王衛芳:
廣東省政協委員、廣州海關技術中心研究員
熱點
推薦
在徐海蓉看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國已經出台足夠多政策,但如何加強組織管理、評估督查,加大落實力度,迫在眉睫。“在初、高中‘升學為本’的氛圍下,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可能被學校壓縮。我大膽建議,將心理教育也計入學分,倒逼學校重視,更好地融入日常教學系統。”
此外,她還建議,通過調動內在積極性,促進孩子心理健康成長。例如,針對孩子的興趣愛好,增加文體活動、校外實踐等,激發精神成長。
陳運彬介紹,目前,大多數人還缺乏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基本認知。有些家長根本不知道孩子經歷了失眠、霸凌等問題,還總愛施加壓力,責怪孩子成績不好、愛打游戲等。在他看來,很多人都習慣以成年人思維去考慮問題,較少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理解孩子的心理。因此,很多針對孩子所做的心理干預未必完全適合。“疏導比強制規定更有效。我們要先了解問題症結,然后進行一定程度的干預。”
除此之外,孩子的成長環境中,影視作品、書籍、游戲也有較大影響。“目前,我國並沒有作品分級制度,導致很多孩子可能看了超出認知程度的作品,形成錯誤的觀念。建議盡快建立分級制度,這對父母、孩子幫助很大。”陳運彬說。
“我經常聽見這種言論:現在孩子生活條件好了,被寵壞了,心理太脆弱,或者太矯情。實際上,未成年人有自殺傾向不能隻歸咎於孩子本身,而是社會、家庭、學校等綜合因素導致。”她分析,至少有5個外因導致青少年有自殺傾向。其一,是幼年成長環境問題。我國托育機構數量有限,收費較高,加上父母忙於事業,可能導致半歲到3歲的幼兒與雙親接觸時間少。如果幼兒與其他孩子的接觸少,或者受隔代養育溺愛,可能導致孩子性格孤僻、自閉,或過分任性等情況,降低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人際交往能力。
“學校建設方面,希望能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教師崗前培訓,打造心理健全的教師隊伍﹔心理健康體檢也要列入學生常規體檢,建立心理檔案,盡早預防、預警、干預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王衛芳說。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2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