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海上大熊猫”的守护者——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保护团队

2025年08月06日17:36 |
小字号

广东珠江口海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域之一,然而在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水域,却常年活跃着1000多头中华白海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中华白海豚种群分布区域。在这里,包括6名党员在内的14名干部职工组成保护团队,围绕资源管护、科研监测、科普宣教、鲸豚救护等领域不断攻关,默默守护着这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据统计,20多年来,该团队共处理各类珍稀濒危海洋动物搁浅案例300多起,其中中华白海豚280余起。

2013年,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国家七部委评为“全国自然保护工作先进集体”;2018年获得国家林草局第六届“野生动植物卫士奖”;2019年获得共青团中央颁发的2017-2018年度全国“青年文明号”和自然资源部授予的全国十大“海洋人物”荣誉;2020年获得第二十二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荣誉称号,被认定为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珠海市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海洋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救护网络成员单位、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

成为全国首个建成电子围栏的海洋类型保护区

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珠江口海域内伶仃岛至牛头岛之间,总面积46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140平方公里,缓冲区192平方公里,实验区128平方公里。1999年10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200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华白海豚是一种沿岸定居性的小型齿鲸类,属海洋哺乳动物,是世界上92种鲸豚类之一,中华白海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素有“海上大熊猫”的称号,是珠江口海洋生态的指示物种,是粤港澳共同保护的旗舰物种。保护区位于珠江口咸淡水交汇处,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禀赋,附近分布的万山渔场是全国四大渔场之一。适宜的水质环境、丰富的渔业资源,使得保护区所在区域成为中华白海豚在国内不可多得的优良栖息地。根据2020—2021年调查结果,在保护区及周边海域中华白海豚的分布数量约为1100头。

近年来,该保护区不断加大资源管护力度,建立电子围栏系统,是全国首个建成电子围栏的海洋类型保护区,该系统采用远程扫描雷达系统、远红外视频监测与远程高清视频、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和无人机巡护机巢等多系统联运,实现对闯入保护区海上目标进行预警、定位跟踪监视和扫描成像,同时,通过与远程视频系统和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联动,实现船艇识别警告、摄录取证等功能,基本满足日常巡护保护工作的开展。实现了全覆盖、全天候的实时监控和预警,提高保护区管理效率,得到了国家、省及港澳同行的好评。通过电子围栏系统监测的证据,联合广东海警局、珠海渔政执法支队、珠海市法院等执法部门开展了整治船务旅游、违法捕鱼的专项行动。

建成全国首个实时在线被动声学监测系统

2022年,保护区建成了被动声学监测及环境耦合监测系统,布置了10个自动光学监测站、15个“声学—环境”一体化监测点及1个“声学—环境”耦合大数据展示预警平台,覆盖了中华白海豚在不同季节(枯水期、丰水期)分布热点区域,精准捕捉水下信号,实时监测风速、流速、温盐、叶绿素、氨氮等十多项环境参数,数据每15分钟传输一次,并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与中华白海豚的时空分布进行耦合分析。实现了对中华白海豚种群进行全天候实时在线监测,获取了中华白海豚的动态分布规律及栖息地利用行为模式等重要科研基础数据。

给白海豚建一张“数字身份证”也是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的一大亮点。具体做法是,开展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及专项调查,对保护区及周边海域进行摸底考察,掌握中华白海豚栖息地基本信息,联合香港建成中华白海豚个体身份证照片库,利用AI模型训练构建白海豚个体AI识别系统,实现中华白海豚个体的自动识别和动态跟踪;建立了个体识别微信小程序,用互联网与公众搭起桥梁,提升了公众参与保护的意识。

2024年,保护区与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合作成立鲸豚救护小组并建立鲸豚救护工作站,联合港澳共同建立粤港澳中华白海豚搁浅信息互通机制,逐步开展技术共享、数据共享,推进粤港中华白海豚海洋保护区网络平台建设。

20多年来,保护区处理各类珍稀濒危海洋动物搁浅案例300多起,其中中华白海豚280余起,其它动物包括江豚、灰海豚、小须鲸和海龟等。保护区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鲸豚搁浅档案,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中华白海豚样品组织库。

保护区开展日常巡护

保护区开展日常巡护

2012年3月,在佛山河道内对一头老年中华白海豚个体——“老白”搁浅进行救护,虽然“老白”最终因多器官衰竭死亡,但这是国内首例在淡水河涌成功救助的中华白海豚。2017年5月,成功救护并放归了一头在江门黑沙湾搁浅的糙齿海豚“江江”,既是广东首例,也是国内外极少数成功救护的案例,得到新华网、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打造“一园一馆一中心”的科普教育高地

中华白海豚是国家一级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也是唯一以“中华”命名的海洋豚类。2024年,保护区推动珠海市立法确定中华白海豚为珠海市城市吉祥物。

保护区围绕“一园一馆一中心”的科普教育高地,持续开展系列科普活动。2024年,保护区科普宣教园区首次对外开放,接待访客6万余人;共建守护中华白海豚示范学校3所;利用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等主题节日开展各类科普活动;联合央视制作纪录片《中华白海豚》于2024年5月以中英西法阿俄六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播出,进一步增强了公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联合华发公益基金会组织了“洁净山海共护海豚”净滩行动,200余名环保志愿者齐聚珠海淇澳岛,共清理海洋垃圾300多公斤,引领全社会共同守护中华白海豚的蔚蓝家园;联合珠海市慈善总会发起了“保护中华白海豚公益基金”,专项用于中华白海豚栖息地修复、伤病救助及科普宣教。

“中华白海豚不仅是海洋生态健康的晴雨表,更是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多样性的璀璨明珠。”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保护团队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大科研监测、搁浅救护、科普宣教,为中华白海豚的保护作出更大贡献,也希望全社会更多人士加入保护中华白海豚行列,共同守护这片美丽的海洋家园。

(责编:宁玉瑛、张永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