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滩到太行山

翻开《忻州地区志》,1939年大事记,两行字跳入眼帘:“春,以电影明星陈波儿为团长的‘华北妇女儿童考察团’一行5人到晋察冀边区崞县、五台等地参观访问。”呵,那个演《桃李劫》、唱《毕业歌》的陈波儿,是以怎样的姿态,行进在烽火连天的太行山上!
陈波儿是广东潮州人,年幼时剪辫离家,曾在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学校师范部学习,结识彭湃,受到革命的影响。在上海,听过鲁迅先生讲课。她娇小、聪慧、美丽,风采照人,极具明星范儿的剧照、生活照,穿越时空,依旧夺目。
志书两行字,倏然掀开了一幕历史的画卷,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口。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总部开赴山西抗日前线的第一个驻扎地就在五台县南茹村。日军曾调集5万兵力,分25路围攻晋察冀边区的五台等地。1939年1月,根据组织决定,陈波儿率领妇女儿童考察团,从延安出发,到晋西北,过了滹沱河到晋东北、晋察冀,再到晋东南、晋南,历时1年3个月,谱写了她生命中又一精彩篇章。
1939年4月25日,陈波儿给在重庆的史良、沈兹九去信,介绍了考察见闻和工作情况。“在晋西北宁武曾寄过一封信,这封信能否到达您们的面前,尚是问题,因为这封信刚付邮的时候,敌人对晋西北的进攻更加紧了,静乐、岚县在这时候相继失陷,因此,我们需要把那封信再简略地重复一下。”
在上海期间,陈波儿就与史良、沈兹九携手奋战。在党的领导下,在宋庆龄、何香凝支持下,她们和胡子婴等人成立“上海妇女界救国会”,参加“全国各界抗日救国会”。她还加入中国电影界、话剧界救亡协会,参演了话剧《保卫卢沟桥》、电影《八百壮士》。
她在信中说:“我们准备走遍整个北战区,去搜集一些材料,反映到后方,广播到国际,同时,对战区里的妇女儿童,作一番深刻的了解,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中,把全中华民族的妇女儿童都紧紧地联系起来。”考察期间,她们写了许多报告,寄到后方,在报刊上发表。一路上,她多次演讲,不拿稿子,洪亮生动,热烈真挚,极受群众欢迎。
“在晋西北我们的计划是工作一个月……然而,当我们才走过4个县份的时候,敌人的进攻把我们的路线切断了。”在宁武、崞县(原平)、五台等地,有时不得不靠吃杨树叶子度日,但她每天被战火中的军民感动着。在五台县参加“晋察冀妇女抗日救国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后,她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她们朴质,她们敦厚,她们热情……”“她们那种劳动妇女干部的风度,衬出了我们自己的渺小。”
陈波儿写给史良、沈兹九的这封信,4个月后才到了重庆。沈兹九在其任主编的《妇女生活》第八卷第一期发表,题为《陈波儿从战地的来信》。
这封信发表半年后,考察团才回到重庆。《新华日报》记者立即采访“脸色变得又红又黑,带着仆仆风尘”的陈波儿,发表了访谈《妇女儿童的新天地》。陈波儿说:“去敌区工作的妇女干部,每个人身上带着手榴弹,如今,每个工作人员就是战斗员啊!”“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婆婆眯着老花眼天天缝鞋底,人家问她干吗这样勤快,她说:‘鞋子跑上山去,等于我们自己上山去杀鬼子啊!’”
考察团的一个工作方法,就是把甲地的长处带到乙地,到了丙地,又把甲乙两地的优点一起搬出来,工作经验与教训的积累一方面帮助各地开展工作,同时也教育了考察团自身。她们教群众识字、唱歌,组织剧团、指导拍戏。她们积极支前,并收集整理那些不怕牺牲、英勇杀敌的英雄事迹。她们通过通信、著文、演讲,使大后方人民进一步了解根据地抗日斗争、民主建设、教育文化以及妇女参政参战等情况,并深受鼓舞。
陈波儿从重庆回到了延安,6年后赴东北,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到中央电影局任职,是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从上海滩到太行山,从明星到战士,陈波儿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信仰与担当。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