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会今日开幕,广东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呈现新气象
文化“粤”动 向新图强

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今日启幕。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文博会一直被誉为国内最强“文化产业风向标”。在这里,全国文化产业“顶流”同台竞技、百花齐放、“爆款”频现。
本届文博会上,广东展团以“向新图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为主题,策划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创新展。500多家文化企业齐聚一堂,六大千亿产业集群、30多个产业门类、超2万件文化产品集中亮相,在公众眼前呈现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文化产业超级交易平台和生态链。今日,广东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包”也将重磅发布,全力激活广东文化产业市场潜力、投资热力、人才引力。
从首届文博会起,这一全国最高规格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就在广东这片改革开放热土聚力成势,激荡文化创新创造浪潮。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广东文化产业将如何向新图强,为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再次提速?广东展团正在书写“新答卷”。
新气象
呈现“文化科技引领未来生活”新图景
粤剧、英歌登陆央视春晚,潮阳西门英歌队赴欧洲“闹新春”;《哪吒之魔童闹海》带动“潮玩之都”东莞企业频频“爆单”;“粤产舞剧”《咏春》《英歌》蜚声海内外……今年以来,广东文化盛事频频“出圈”,文化产业势头强劲。
20多年来,广东文化产业一直领跑全国。2023年,广东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7806亿元,占全省GDP比重5.75%。“文化产业已成为广东经济的支柱产业。”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州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明充说。
广东文化产业为何如此“强”?除了依托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加快发展壮大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同样是取胜关键。2024年,广东文化新业态实现营收9149.5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比重近四成。
一手抓传统产业、优势产业巩固优化,一手抓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培育壮大。今年初,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广东要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机器人等新赛道上竞速争先,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去年,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2200亿元,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如今,广东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智能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工业机器人产量超24万台(套),连续五年居全国第一。
从广东机器人头部企业“七剑客”、到辅助驾驶“十大金刚”、再到文化科技“功夫天团”……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加速“双向奔赴”,催生出一系列文化新应用、新场景。
本届文博会更成为广东“机器人天团”演示场。它们不仅可以弹古筝、打咏春、跳斧头舞,还在文旅、演艺、数字创意等领域展现出充沛的文化表现力。特别是众擎机器人自由格斗赛,依托大湾区全球领先的机器人产业生态,以格斗赛为开端,有望推动人形机器人竞技力再上新台阶。
今年广东展团主展区共推出“文化与机器人”“文化与AR/MR/VR”“文化与智能出行”“文化与智慧家庭”“文化与数字出海”等六大板块,一众硬核实力企业纷纷“上新”,向观众展现“文化+科技”的更多可能。
搭载华为鸿蒙系统的广汽智能座舱,是全场最为吸睛的“爆款”产品之一。置身其中,用户可以一键畅享星海音乐厅、雅马哈声学等高雅艺术资源,感受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雷鸟、影目、宸境等10款来自广东的智能眼镜,影石全新推出的全景相机,也将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风暴”。戴上智能装备,用户不但可以在虚拟与现实的平行时空自由穿梭,还将获得实时翻译、导航、拍摄等“超能力”。
当前,广东正加速打造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地。随着智能设备在教育、农业、文旅、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一幅“文化科技引领未来生活”的酷炫图景正加速向人们走来。
新信号
激活湾区文化产业集群动能
“东西南北中,文化发展到广东。”深厚的文化底蕴、强劲的市场活力、雄厚的科技实力、健全的产业体系,吸引越来越多优秀文化企业深耕湾区、落户广东。
产业要壮大,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据了解,今年文博会开幕首日,广东将针对影视、演艺市场、动漫影视、网络游戏、电子竞技、网络视听等6个领域,重磅出台“政策包”,释放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信号。
早在今年3月,在岭南数字创意大厦新基建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广东就向外界释放加快发展数字文化产业的强烈信号,宣布将推出系列政策支持,支持培育产业生态集群,深挖岭南文化富矿。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全国文化产业的重要增长极。”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陶锋说。当前,广东已形成影视、动漫、游戏、电竞等文化产业优势集群。数字出版、动漫、音乐、游戏营收规模分别占全国的1/5、1/3、1/4和4/5。
去年,广东电影票房52.64亿元,连续23年居全国第一。“粤产电影”票房总量也超过50亿元,创造历史最好成绩。在微短剧的“新赛道”上,广东同样势头充足。东莞竖店短剧基地已吸引上百个剧组进驻拍摄,并创下单剧1238万元的充值神话。
演艺市场方面,广州、深圳被誉为“演唱会之城”。开年以来,跨省又出海的广东“文艺天团”反响持续火爆:广州歌舞剧院舞剧《英歌》登陆上海,上座率超九成,文创周边一售而空;深圳原创舞剧《咏春》在俄罗斯莫斯科大剧院连演3场,实现票房口碑双丰收。
“粤产动漫”孵化出了“熊出没”“猪猪侠”“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国民级IP。广东去年全省动漫产值超过600亿元,在册的动漫关联企业数量超过20万家,堪称全国文化产业的“领头羊”。
“世界游戏看中国,中国游戏看广东。”在“中国游戏第一街”广州科韵路上,人们几乎可以找到所有游戏品类,每种游戏都不乏爆款。这里汇聚近150家规模以上游戏企业,形成了千亿级产值的产业生态圈。
在拥有深厚基础的游戏产业带动下,广东的电竞产业同样“能打”,市场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无论是电子竞技项目的研发,还是电竞观众和企业数量,广东都位居全国前列。”广东省电子竞技运动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罗觉慧介绍。
“软实力”与“硬科技”共舞。在网络视听领域,广东构建起覆盖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网络音乐等核心赛道的头部平台矩阵,产业规模持续领跑全国。AI、元宇宙、6G等新技术赋能下,世界级网络视听创新中心的“湾区图景”日渐清晰。
提升内容创意生产能力,是未来广东文化产业的“发力点”。“动漫产业需要制定优质剧本创作的扶持政策。”广东省动漫艺术家协会主席金城认为,从低幼化题材转向全年龄段原创IP内容生产,是“粤产动漫”打造全民“爆款”的必经之路。
有文化、善创意、懂产业的复合型人才,是构筑文化创意新高地的生力军。搭乘“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的东风,咏声动漫副总裁阎冰建议,广东可设立“文艺精品创作专项基金”,为数字创意产业人才“筑巢引凤”。
广州、深圳的“双核”引领,在湾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格局中的作用也将日益突出。暨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陶冶期待,通过政策引导强化湾区影视合作,共同打造更多类似《长津湖》《流浪地球2》等海内外有口皆碑的“爆款”作品。
《仙女鸟飞过的夏天》制片人陈烁建议,湾区影视产业通过构建贯穿产业链上下游的政策“闭环”,为剧本研发、制作、发行到放映提供全链条扶持,广东从“电影第一票仓”迈向“影视产业高地”的前景可期。
新浪潮
文化“新三样”出海再启征程
国潮乘风起,出海正当时。近年来,以网文、网剧、网游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新三样”不断走向全球市场,广东堪称文化出海的主力军。
广东对外文化贸易规模约占全国2/5,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东以高精尖的自主研发技术、深厚的文化底蕴、完备的产业集群优势,实现文化出海“跃升”。
去年11月,腾讯集团旗下阅文集团的《斗罗大陆》《庆余年》等10部网文佳作入藏大英图书馆,成为中国网文风行全球的标志性事件。阅文集团海外用户超过2.3亿人,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网文平台独创的运营模式也随之推向国际市场。
粤产微短剧出海表现同样抢眼,涌现出枫叶互动、光盒动力、筷子科技等大批领军企业。“中国故事内核加上本地化改编,成为短剧出海的‘流量密码’。”深圳枫叶互动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南亚鹏分享道。
过去一年,广东游戏出海营收规模达423.6亿元人民币。腾讯、网易、三七互娱等出品的多款手游也成为爆款:腾讯《绝地求生》全球下载量超过10亿次;库洛游戏《鸣潮》公测首日,就登顶全球107个国家和地区的iOS免费榜。
广州市游戏行业协会会长王娟介绍,凭借强大的研发技术、良好的市场把控能力、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创新性融合,这剂“粤味配方”让广东游戏在海外市场脱颖而出。
《熊出没》《落凡尘》《雄狮少年》等“粤产动漫”也纷纷“抢滩”海外院线。其中,“熊出没”系列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院线持续上映,多次刷新中国动画出口新高度。
“中国故事”要真正融入当地文化市场,不仅要输出内容,更要打造IP产业链,形成“双向赋能”的立体产业生态。
华强方特不仅通过组建国际化翻译、配音、发行等全流程人才队伍,构建全球化发行网络,还通过内容全产业链开发,将主题乐园、特种电影及配套设备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示粤产动漫产业“链动全球”的影响力。
“潮玩之都”东莞包揽全国近85%的潮玩、全球近1/4的动漫衍生品的生产。如杰森娱乐将非遗工艺融入卡牌设计,为国潮文化打造出海“新名片”,收集热潮席卷海外。其中,《哪吒之魔童闹海》系列收藏卡销售额就突破亿元。
随着第二十一届文博会启幕,享誉海内外的“粤产”文化精品集中亮相,整装待发的“文化航母”也将乘风破浪驶向“深蓝”,为中国文化出海开辟“新航路”。
南方日报记者 杨逸 李培 王涵琦 张思毅 徐子茗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