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挖掘土地潜力 提升乡村价值

2025年05月12日09:50 |
小字号

龙须菜成为村民的“致富菜”。日前,信宜市白石镇林桂村种植龙须菜,每亩收益约12000元。一筐筐嫩绿的龙须菜以每公斤6元至10元的价格销往各地市场,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也让村民鼓起钱袋子。值得关注的是,龙须菜与其他粮食作物轮流种植,一般半年种菜,半年种粮,实现了土地的高效轮作,走出了一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综合收益、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根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位哲人说过:“土地是财富之母”。绿水青山之间蕴含着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相结合的创富亮点,发展乡村产业首先要珍惜和用好脚下的土地,向土地开掘更大价值。我市是农业大市,但耕地只有244万亩,人均不到半亩,更应走集约利用精益发展的路子,通过创新耕作方式、实施耕地轮作等,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高州市山美街道同进村是闻名遐迩的“高州麦”种植基地之一,年产值3000万元,种菜村民人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高州麦”种植风生水起,得益于种植方式的变革让土地潜能迸发。作为城市菜篮子的同进村依托交通便利、蔬菜种植底蕴深厚的优势,支持村民在水稻收割后种植麦菜,不仅畅销市场,创出品牌,而且有效提高了农产品种植综合收益。高州市云潭镇引导村民利用零散土地和撂荒地种植番薯,年产量1.3万吨,产值1.57亿元,还创出玛莎莉等品牌。信宜市多个乡村的大芥菜成为市场的抢手货,还通过网络销往各地,成为村民在家门口增收的门路之一,也是改革耕作方式的一项成果。村民在收割水稻后,利用冬闲时段种植适合冬季生长的大芥菜,利用了地利和天时,种粮与种菜两不误,挖掘了土地价值,既体现了农民精耕细作的智慧,又为我们发展富民兴村特色产业提供了有益启示。可见,土地是乡村生存发展之本,一方水土可以养一方人,关键在于珍惜土地价值、用好资源禀赋,把土地转化为生产力,再造一方水土的价值。

“百千万工程”的蓬勃展开拓宽了人们利用土地创富的思路和发展空间。发展林下产业是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最近,由茂名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和广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在电白区农民专业社共建的荔枝果园套种甘薯示范基地展示了套种成果。试验种植的多个优质甘薯品种亩产达5000斤至6500斤以上,食味位达到优质水平,剔除种植成本,每亩纯收益2000元以上。同时荔枝与甘薯生长周期互补,通过错峰种植可以达到“一地双收”,提升种植效益。而且种植甘薯有利于果园保水保肥、疏松土壤,促进荔枝树根系发育,抑制杂草生长,减少除虫剂使用,保护农业生态。茂名作为全国最大的荔枝产区,荔枝种植面积达142万亩,推广林下套种、“一地双收”模式,能有效破除单一果园管理方式土地利用率低、非产季收益空白等难题,推动茂名荔枝产业向更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跃升。高州市建成四季红山茶等种苗花卉培育基地2万多亩,并改造油茶低效林和种植林下药材益智、牛大力、铁皮石斛、油茶、澳洲坚果等,各类林下种植面积11.3万亩、全产业链总产值53亿元,带动30万人就业。茂名农垦集团开创“药企所需+专家所选+农垦所能”模式,在胶园林下种植6万亩南药,既提高了胶园土地产出,又有利于解决中药材种植与粮争地问题,具有广阔前景。可见,只要因地制宜、善于创新、科学布局、有序开发,发展林下产业就能达到既有效保护林木资源,又充分利用土地创收的双赢,既分享生态红利又赚取生态财富。

土地综合利用成果迭出,折射了“百千万工程”给乡村带来的深刻嬗变,也体现了勇于进取、破解难题的发展智慧。只要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以科学精神谋篇布局,求变创新,务实苦干,开掘土地潜能,提升乡村价值大有可为。

(责编:朴馨语、张永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