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纪检监察机关聚焦涉企突出问题开展专项监督
促进保持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来自广东的机器人、AI眼镜和智能读码器火爆出圈、圈粉无数,以AI赋能的广东黑科技产品“新三样”正在成为“广东智造”的代名词。广东创新创造活力四射,彰显出一流营商环境激发的澎湃发展动能。
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广东纪检监察机关深入贯彻落实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精神和省委部署要求,聚焦吃拿卡要、违规收费、趋利性执法等严重影响市场秩序的问题开展专项监督,促进保持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持续擦亮广东国际一流营商环境“金字招牌”。
“纪企直联”,破解发展“中梗阻”
“如果您发现南沙区工作人员存在以权谋私、吃拿卡要等问题,请向我们反映。”近日,前往广州市南沙区参加招商洽谈的林先生,注意到了招商手册中一则特别的温馨提示。
去年以来,南沙区纪委监委健全线索收集渠道,向区内企业人员及有意在南沙投资的企业人员发送短信,欢迎对吃拿卡要、推诿扯皮等损害营商环境行为进行“一键”举报,推动解决一批企业关心关注的难点问题。
为推动消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壁垒”,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主动作为、靠前监督,探索建立“纪企直联”机制,下沉监督力量,面对面倾听企业诉求,推动发现真问题,真解决问题。
定期走访企业、组织企业家座谈、信访举报宣传、设立作风监督信箱……肇庆市纪委监委以“纪检监察机关服务企业直通车”为抓手,通过广泛听取和收集民营企业反映诉求,建立服务企业问题台账清单,采取跟踪督办、逐项销号等方式,切实为企业发展纾困解难。2024年以来,共收集相关问题及建议90多条,推动解决涉及用工、融资、用水、用电等企业发展中的问题200多个,纠治一批乱罚款、乱检查等问题。
找准“病灶”,才能“对症下药”。韶关市纪委监委采取线上线下同步收集企业问题线索方式,建立韶关市“接诉即办”作风监督平台和11个“优化营商环境监督联络站”,方便企业、群众随时随地反映问题,将不作为、慢作为、吃拿卡要等举报投诉梳理成问题清单,通过快查快办,推动解决企业科技奖补资金拨付进度慢、乱摊派费用、检查频次过多等问题。
企业对营商环境的感受最直接,也最有发言权。河源市纪委监委主动上门问计,围绕政策落实、服务审批、执法司法等重点内容,紧盯涉企“三乱两多”、行政审批窗口“微腐败”等重点问题,对随机挑选的企业进行个别访谈或集体座谈,引导企业主动“倾诉”烦心事、揪心事。深圳市龙华区纪委监委试点打造营商环境监测点,选聘企业管理层、党员代表等组建廉情监督员队伍,实施季度走访、定期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座谈会等沟通机制,及时收集企业发展难题,将监督“探头”架到企业一线。
一严到底,清除发展“绊脚石”
“作为公职人员,我没有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反而向企业、群众索取好处费,我感到非常惭愧。”面对镜头,惠州市惠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原副局长詹某忏悔道。
吃拿卡要,小钱背后大危害。经过省纪委监委连续多年的整治,当下明目张胆的吃拿卡要现象少了,但仍有部分人员心存侥幸,用手中掌握的权力损害企业、群众利益。省纪委监委指导各地纪委监委结合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严肃查处涉企突出问题。如梅州市纪委监委严肃查处市某单位工作人员在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中吃拿卡要问题,给予田某某等3人党纪政务处分。汕尾市海丰县纪委监委查处梅陇镇综合行政执法队一队原队长莫某某吃拿卡要等问题后,及时向6家小微企业退还财产性利益15.4万元。
清远市纪委监委监督发现某工业园区对转供水随意加价收费,导致园区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显著增加等问题,严肃查处相关责任人,向23家企业退还违规收取的223万余元,企业纷纷表示感谢。阳江市江城区纪委监委围绕擅自设立“协作服务款”等收费项目,以及违规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等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共立案13人,其中党纪政务处分5人、留置1人,有效遏制了乱收费的不良风气,为企业松绑减负……
违规收费不但破坏市场秩序,还严重影响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增加企业负担。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强化监督执纪执法,严查典型问题,让企业切身感受到正风肃纪反腐就在身边。
“市场监管部门权力大、涉及企业执法多,发生腐败行为的风险也大,必须时刻警醒。”近日,揭阳市揭东区纪委监委在查处某干部后,督促召开市场监管系统警示教育会,一名干部深受触动。会上的党性教育、纪法震慑让党员干部深刻警醒,会后4名人员主动投案。
身边的案例就是最好的“警示钟”和“清醒剂”。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发挥案件查办综合效应,选取关键岗位、重点领域典型案件,分层分类开展警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廉洁意识。
促改促治,激活发展新动能
“感谢纪委帮我们解决了大难题。”近日,潮州市潮安区一名民营企业主对回访的纪检监察干部说。
潮安区某镇是中国不锈钢制品之乡,企业众多,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该镇分管综合执法工作的原副镇长大搞选择性执法、逐利性执法,对未给好处的企业违建问题“重点打击”。区纪委监委深挖彻查其背后的利益输送和充当“两违”保护伞等问题,并督促区相关部门加强便民惠企服务,推动“交地即发证”“抵押即交证”等惠企政策高效落地。目前,该区“房地一体”应登记发证率达100%,发证数超8.5万宗,惠及企业项目26个。
查办案件不是目的,推动治理才是根本。中山市港口镇纪委严肃查处经济发展和科技信息局一雇员在企业申领专项奖补资金时收取“服务费”案件后,督促该局规范专项奖补资金申请及审核流程,为企业提供“一对一”服务,避免第三方公司插足,确保奖补资金一分不差发放到企业。
茂名市纪委监委针对办案中暴露的行业协会乱收费、职能部门疏于监管等问题,压紧压实主体责任,推动市民政等部门建立健全监管机制,督促142个行业协会商会开展违规涉企收费自查自纠,通过减免、降低、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收费等举措减轻企业负担总金额336万元,惠及企业数757个。
“以往每年都会有很多检查,现在次数变少了,企业负担轻了很多。”近日,珠海市富山工业园某电子厂负责人说。
此前,珠海市斗门区纪委监委排查发现,区有关部门执法检查次数过多,导致企业迎检“应接不暇”、影响生产。区纪委监委推动制定年度检查计划,通过“综合查一次”,实现“进一次门,履多项职”。市纪委监委推动市司法局细化行政执法减责免责清单,从根上解决“高频执法”问题。
不仅要避免执法过度过频,还要积极推动执法更有“人情味”。江门开平市纪委监委监督推动执法工作“刚柔并济”落实落细,以“柔性提示”代替“刚性罚单”,惠及10余家企业。当地一企业被执法部门依法作出不予处罚决定后,企业负责人在深刻汲取教训的同时表示:“这让我们感受到了执法温度,今后一定会依规依法经营。”
广东省监委特约监察员、中山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谢进杰说,涉企执法监督的目的在于保证法律法规、规章的正确实施,纪检监察机关开展涉企执法监督能够保护企业合法权益,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法治政府建设,推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营造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
监督护航下,全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最新数据显示,广东连续4年获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2024年登记在册经营主体突破1900万户,经营主体、民营经济主体等各类指标持续稳居全国第一。活跃的人气、蓬勃的朝气、兴旺的财气,是经营主体对广东投下的信心票。
我为群众办实事
珠海市金湾区纪委监委推动区司法局在全省率先出台覆盖所有产业行业的涉企行政检查“白名单”制度,将行政检查分为必查、限查、免查三类,落实“无线索不检查,凡检查必联合”“进一次门,查多项事”。目前,第一批次“白名单”已在全区公开,惠及109家企业。
汕头市纪委监委持续督促相关部门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秒批”“秒报”改革,推出“不见面审批”事项专区,打造“带您办”特色服务专题,汇聚“不见面审批”事项1008项,市政务服务事项100%实现“最多跑一次”。
河源市纪委监委督促市场监管部门深入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检查行动及涉企违规收费整治“回头看”,确保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和规范涉企收费行为。如指导某燃气公司开展非居民用户收费自查工作,该公司主动退费204.46万元,有效减轻企业负担。
南方日报记者 尚黎阳
通讯员 粤纪宣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