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创新链如何接上产业链?广东院士同题作答

2025年02月20日09:13 | 来源:南方日报
小字号

“新春第一会”以来,如何以科技创新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成为广东全省各界热议话题。

近日,广东院士联合会组织多位院士,围绕“创新链如何接上产业链”等话题同题作答。

“如何将创新资源转化为新的生产力,是广东高质量发展当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教授、广东院士联合会会长郭仁忠说,“广东院士联合会有强大的‘科技朋友圈’,应该把科技资源组织起来,主动搭建平台、对接产业需求。未来几年,我们将以此为出发点开展工作。”

避免科技产业“两张皮”

在会上,院士们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是,如何将“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融合,避免科技产业“两张皮”。

“我们在实验室颠覆性技术的基础上,与陶瓷头部企业蒙娜丽莎集团合作,在2024年9月建成了全球首条使用‘氨氢零碳燃烧’技术的窑炉线,形成大规模量产的成功示范。”中国科学院院士、佛山仙湖实验室理事长、广东院士联合会副会长张清杰以“氨氢融合零碳燃烧”为例讲述思路。

佛山仙湖实验室从2022年开始着手研究这种颠覆性技术,并迅速组织中试、投入量产。

“从实验室的源头创新,到实现产业化,其中非常重要的中间环节就是中试。中试平台能把小型实验的结果进行测试和工程化放大,最后放到企业里量产,实现产业化。”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佛山仙湖实验室战略科学家、氨氢新能源工业窑炉零碳燃烧技术研发中心主任程一兵说。

要将创新链上的成果迅速应用到产业链上,程一兵认为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必须要有能推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原始创新技术,二是研发机构和企业要形成密切配合的机制。

目前,佛山仙湖实验室已与中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等单位合作建设了中试平台,开展相关技术的中试和产业化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广东院士联合会副会长吴清平则认为,要让创新链接上产业链,少不了体系化的创新平台,以及平台上的链主企业。“链主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能把高科技成果辐射到中小企业中,形成闭环的产业集群,形成产业优势。”吴清平说。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广东院士联合会副会长韩恩厚眼中,创新链和产业链要融合得好,需要政府、研发机构、产业三方合力。“政府要积极推动,出台政策;研发机构要积极向企业、产业要题目;产业要与研究院所建立长期合作的联合体,共同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韩恩厚举例,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成立9大研发中心,直接面向海洋、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的产业需求。他说:“这样做出来的研究成果更能紧贴实际需求,能直接面向应用。”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院士和专家眼中,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少不了科技创新的加持。

“腐蚀控制技术是工业发展的‘根技术’,全国腐蚀控制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而且需求越来越旺盛。”韩恩厚介绍,广东计划打造千亿级的腐蚀控制产业集群,“我们研究员正在与企业密切对接,同时加快把积累的技术孵化为公司。”

韩恩厚介绍,该研究院一项技术,采用高分子材料打造建筑物的接地系统,能取得很好的导电、防雷击效果,而且比目前用钢、铜为材料的接地体系更耐腐蚀。“这是从0到1的技术,我们已经成立公司,未来仅此一项就有望催生千亿级市场。研究院在过去几年已孵化了9家公司,都成长得非常快。”

不止源头创新,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还应该覆盖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上下游。

程一兵介绍,仙湖实验室聚焦“氢能和燃料电池”和“氨氢融合新能源”两条新能源赛道,对产业链上下游都作了布局。

“在上游,我们布局了电解水制氢质子膜技术、新型的低温低压合成氨技术等;在下游应用端,我们也对氨氢融合工业燃烧和氨氢发动机等领域做了许多部署和研发。佛山仙湖实验室将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推进工作,推动佛山、广东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程一兵说。

将自己的工作融入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局中,融入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工作大局中,是在场广东院士们的期盼。

郭仁忠介绍,广东院士联合会将用好院士团队的创新优势,对接广东产业发展需求,全面启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低空技术与经济、新能源与绿色低碳、生物制造、人工智能技术、前沿新材料、未来电子信息、未来生命健康、深海深空深地和量子科技10个专业委员会筹建工作,分专业分领域组队伍,搭平台建智库,更好地服务党委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展地方特色产业

围绕“百千万工程”,院士们也积极出谋划策,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受到重点关注。

“以水稻种植为例,人工插秧每人每天最多能插1亩地,1台无人驾驶插秧机每小时能插5至6亩地。”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广东院士联合会监事罗锡文列举数据说明无人农场的效率。华南农业大学2020年在广东增城启动建设了全球第一个水稻无人农场,至2024年底,在国内15个省市启动建设了30多个无人农场。

推动智慧农业发展,罗锡文建议加强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突破智慧农业关键技术,同时要加快智慧农业的场景建设和人才的培养。

“华工成立乡村振兴与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突出建筑、旅游等多学科优势,成立中国式城乡现代化研究中心、乡村与文旅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等,规划了鹤山‘云龙竞渡’科技文旅中心、惠来三中等20个建设项目。”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唐洪武表示,华南理工大学把“县域所需”和“华工所能”紧密结合,帮助鹤山华鳌合金、东古酱油和惠来石化产业升级,助力做强县域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

提升基层健康服务水平,也是院士们讨论的热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丛斌一直关注医疗帮扶,长期以来开展了大量的医疗帮扶活动和实地调研。在座谈会上,他围绕如何建设县乡村三级医疗体系提出建议:要加强队伍建设,拉齐县镇村医疗水平;要加强机构建设,建立县乡村医疗体系一体化平台,通过远程医疗解决诊断的问题、通过物流解决药品派送的问题,以办家庭医疗病房的方式来解决基层老百姓看病难路途远的问题;建议在县乡村推行中西医并重、中西药并用、中西医结合,通过推拿、按摩、针灸等为老百姓解决健康问题;要把健康教育普及到县乡村,通过改进生活方式来预防疾病。

“中大有10家直属附属医院,学科门类齐全,实力雄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广东院士联合会理事高松表示,中大附属医院全力参与“百千万工程”,截至2024年底以对口帮扶、组团式帮扶、紧密型联动帮扶等形式,在省内各地超过40家各级医院开展医疗帮扶工作。2024年12月,中大在高州和连州医疗帮扶工作获评“双百行动”的首批省级的优秀示范案例。

南方日报记者 钟哲 通讯员 袁仕联

(责编:宁玉瑛、张永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