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高校如何为广东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势赋能

2025年02月07日10:24 | 来源:南方日报
小字号

  2月5日,农历乙巳蛇年首个工作日,广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聚焦加快建设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交流研讨,动员全省干部群众在新的一年齐心协力推进广东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应如何为广东加快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势赋能?广东召开“新春第一会”后,广东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们纷纷谈思路、谋举措,聚焦发展所需、发挥高校所能,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力图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科技创新是大学的重要使命,也是实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决定性变量。

  2025年,深度探索(DeepSeek)突破模型训练和推理的成本制约,席卷全球AI圈,也让中国科技再次“火出圈”。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说,中山大学将深度打造多模态世界大模型,自主赋能各类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智能硬件终端,服务低空经济、医疗、工业制造等重要领域。此外,还将依托与华为共建的校企联合实验室,不断突破关键底层技术,面向未来无线网络重大需求联合开展基础性和结构性创新。

  “作为广东首所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学校将坚持以应用为导向进行科研创新,助力解决产业真问题。”东莞理工学院校长马宏伟表示,学校将聚焦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瞄准东莞发展所需,以科技创新助力当地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

  对接现代化产业体系,广东高校也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不断发力。

  过去一年,暨南大学在“亿元级”科技经费资助上取得重要进展,共有31项成果和62项专利、专有技术实现转化。

  “新的一年,我们将深入推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等基地建设。”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校长邢锋说,暨大计划重点瞄准生物医药、网络空间安全、生态环境、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广东工业大学校长邱学青表示,广工将继续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加强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设计与制造、绿色生物制造、纳米科技等关键领域的前沿导向基础研究和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力争产生一批突破性成果,并加速转化。

  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养高素质人才

  高素质人才是支撑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为了让人才培养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广东高校正在以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为突破口。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说,华农将继续紧密契合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完善农林、理工和人文社科学科布局,调整、新设一批本科专业,培育更多广东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新农人”。

  广东海洋大学党委书记杨洲介绍,学校将聚焦涉海生物育种、海洋牧场、智慧海洋、深海资源开发等重点领域,打造优势特色学科专业集群。同时,聚焦新兴产业领域,构建“人工智能+X”复合应用人才并重的培养体系,推进智慧海洋牧场拔尖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建设。

  聚焦未来生物医学技术和产业需求,广东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卢景辉表示,广东医将布局以智能医学工程、大数据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等为代表的“医学+X”“X+医学”等新兴学科专业。

  当前,广东拥有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对人才的需求尤为旺盛,但也一定程度上面临着人才的错配问题:一边是高素质产业人才短缺,另一边则是大学生就业压力大,迫切需要强化其实践能力。

  为此,广东高校纷纷把专业群建在产业链上,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培养真正适配产业需求的人才。

  “针对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痛点,广外将联合头部企业共建实验室,协同开发跨境电商、智慧物流等实战课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石佑启介绍,学校还正在探索实施“产学研融合双导师制”,聘请行业领军人物与校内教授联合指导,开展“企业命题—高校解题”式实践教学。

  “我们将参照新型工作场景建设教学场景,开发鸿蒙、欧拉等技术技能培训包,为广东关键技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培养战略人才。”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杨欣斌也提出新招。

  广东药科大学的解法则在重点建设现代产业学院。该校党委书记刘晟表示,广药大将聚焦产业需求,着力建强数智化中药产业学院、化妆品产业学院、智能医疗器械产业学院、生物医药现代产业学院等10个产业学院,强化药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索医药科教、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路径。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高校是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广东高校全方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扎实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紧密相连。

  “作为扎根粤北的地方高校,韶关学院始终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该校党委书记孔云龙介绍,在田间地头,韶院人培育推广蝴蝶兰惠农惠民,打造“广府藤茶”品牌并实现量产销售;在工厂车间,推动“百名博士进百企”;在创新前沿,实现气雾剂新线投产以填补韶关“械字号”空白……

  同样扎根地方,肇庆学院正着力构建“学科—平台—产业”共生体系。该校党委书记谢冠华说,学校立足肇庆、融入湾区、服务广东,担当“创新源引擎、人才蓄水池、产业助推器”三重角色,持续为肇庆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汕大地处侨乡汕头,侨是资源,也是优势。”汕头大学党委书记唐锐介绍,过去一年,汕头持续扩大“朋友圈”,向海外乡亲展示特区新面貌。他说,学校将用心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发挥高校智库优势,打造聚侨力、汇侨智的优质平台,为特区发展提供新方案。

  自“双百行动”开展以来,广东高校也进一步加大力度、发挥所长,为赋能地方产业发展带去新思路、注入新活力。

  “学校与多个地市和县区建立了结对共建关系,通过项目合作、人才培养、智力支撑等方式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广东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郑贤操说,学校共组织383个学生团队投身“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结对数量连续两年位居全省高校第一。他表示,学校还将建立“双百行动校内专家咨询团队”,重点在财税、金融政策咨询等方面提供服务。

  惠州学院则以全省首创的管角螺、海菊蛤苗种人工繁育技术支持惠东海洋牧场快速发展,以荔枝龙眼改造技术助力特色种植产业升级……该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王胜表示,如今,学校已构建起乡村振兴服务链,将人才、技术、文化资源精准输送到县域产业链关键环节。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校长李旭旦称,过去两年,学校聚力“双百行动”,实施教育振兴、科技赋能、基层人才培养、文旅产业提升四大工程,接下来将继续以“双百行动”为牵引,总结经验,深入推动项目落实落地,助力县域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 陈伊纯 刘汉能 李秀婷

(责编:宁玉瑛、张永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