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海街道推行“一站两式”工作机制
让流动党员有“家”有“为”
“这个驿站很方便,流动党员不仅可以在此完成信息登记、组织关系转接、学习教育等事项,提出建议意见,还能歇脚充电、热饭喝水。”在茂名市电白区电海街道,广东鹰金钱海宝食品有限公司员工周威对新设立的流动党员驿站多有赞词。
电海街道流动人口加速增长,尤其到辖区工业园区务工的党员越来越多,其教育管理服务出现一定程度的“真空”。为此,今年来,当地在中心商圈设立了5处流动党员驿站,同时在超市、出租屋等地张贴流动党员信息登记二维码,引导流动党员扫码归队、就近“找家”。这就是“一站两式”工作机制,即通过驿站,实现“磁铁式”“风筝式”效应,助力解决流动党员流动性强、分布范围广、个体差异大、学习集中难等问题。
基层党组织的“磁铁”效应,直观体现于把流入党员凝聚在党旗下,在第二家乡发挥特长、建功立业。为此,电海街道从查找党员、编入组织、教育管理、发挥作用四个环节发力。
在查找党员上,电海街道牵头与人社、公安等部门协作,在人事档案转接、流动人员登记等环节中,及时发现“隐形党员”“口袋党员”,目前已与41名外来党员取得联系,建立起流动党员信息台账。
在编入组织上,电海街道采取相对灵活的措施,对想把党组织关系转入的流入党员,要求其承诺及时参加党组织生活后,方可转入;对不想转接党组织关系的,安排其就近参与社区党组织活动,保证每名流入党员都有党的组织可归属、都有党的活动可参加。
在教育管理上,电海街道将流入党员与正式党员一样重视、一起进行、一并组织。流入社区党组织利用微信群等建立“网络党小组”,及时提醒他们参加线下组织生活和线上学习,拉近了党组织与流入党员的距离。
企业联合党支部流入党员杨文峰积极参加乡村绿化工作,并捐赠10000元用于购买树苗;安乐村党委2名流入党员在国庆期间参加清洁家园、消防安全巡查;三角圩社区党委组织3名流入党员主动认领网格员、楼栋长等岗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0余场……
谈起如何发挥流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电海街道党工委书记陈超华用数据说话:“今年以来,41名流入党员参加人居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28次,1000余人次流动党员参与及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30余个。”
为强化流出地党组织与驻外党组织对接,电海街道努力做到双向管理“放风筝”、加强学习“牵风筝”、促进就业“赛风筝”。
什么是“放风筝”?“就是建立流出地党组织、流入地党组织与流动党员‘双向沟通’工作机制,党支部成员、党小组长与外出流动党员一对一定向结对。”安乐村党委书记黄君浩说。
一方面,针对大部分流出党员“不在村里在群里”的特点,建立“线上+线下”教育培训机制,即加强学习“牵风筝”。
在线上,依托“学习强国”、电白组工信息等平台打造“掌上课堂”,定期分享推送党建动态、学习资源,实现“随时学”“指尖学”“联动学”。在线下,为流出党员多形式送学帮学,寄送“红色书籍”“红色材料”,引导流动党员原原本本学。
今年以来,电海街道党工委面向流出党员累计组织线下学习20余次,邮寄学习书籍2000余册;集中上党课20多场次,覆盖超300人次。
另一方面,引导流动党员在社会治理和发展一线勇于担当作为,即促进就业赛“风筝”。
“很多流出党员具有大量人脉资源,眼界宽、信息灵。”蓝田坡村党委书记谢畅说,当地通过组织发动,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加强与企业对接,提升流出党员的就业能力、创业本领,并引导他们自主就业、返乡创业。
截至目前,电海街道共回引20多名在外流动党员,为家乡发展提出各类“金点子”20余条,创办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10多家,辐射带动群众500多人就业致富。
邓建青 徐宝珠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