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今日开幕
潮涌湾区 文艺向“新”
文艺架桥连接湾区,多元融合竞放华彩。
作为粤港澳三地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盛会之一,由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下称“文化艺术节”)10月19日至11月24日举行。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界勇担新的文化使命,一大批具有湾区特色、岭南风韵的精品力作正集结登场,为湾区民众提供高品质文化供给,交出推动文艺繁荣、文化创新创造的“湾区答卷”。
“炼”就精品
展现人民性与时代性
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文艺家是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
如何“炼”就湾区特色、岭南风韵的文艺精品?在大湾区,文艺工作者们深入传统文化、深入生活的“富矿”中挖掘素材。
本届文化艺术节开幕演出上,著名作曲家兼指挥家谭盾将携手香港管弦乐团、广州交响乐团、深圳交响乐团、澳门乐团组成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管弦乐团”,带来12年磨一剑的力作《声音河流》的全球首演。
据谭盾透露,《声音河流》的重要灵感来源之一,是广东的“地水南音”——流传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种传统粤语说唱艺术,别具苍凉深沉的韵味。
一方面从源远流长的岭南文化中汲取养分,另一方面勇立时代潮头、心怀凌云志向,以精彩创意持续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是这两年频频涌现的粤产文艺“爆款”的创作规律。
创排舞剧《咏春》的过程中,导演韩真、周莉亚带着主创团队不下20次在广东基层采风研讨,一众主演进行了长达一年的武术训练。
音乐剧《雄狮少年》主创团队在佛山祖庙等地走街串巷、融入“广式”日常生活抓取素材。
为了“沉浸式”感受龙舟竞渡的氛围,舞剧《龙·舟》所有演员曾专程到顺德乐从学习龙舟划桨技巧。
潮汕英歌舞这两年在全网“火出圈”,广州歌舞剧院也紧锣密鼓开展大型民族舞剧《英歌》创排。今年春节期间,主创团队辗转潮汕各地采风,走乡镇、进宗祠,沉浸式体验潮汕火热升腾的民俗氛围,从充满烟火气的民风民俗里吸收创作灵感。
“它不仅仅局限在英歌舞本身,更要通过岭南文化的创新表达,展现潮汕人的家园情、家国情。”《英歌》艺术总监史前进分享自己的采风心得。
文学领域,越来越多作家深入生活,以火热笔触书写时代变迁。其中,《平安批》是广东省作协“改革开放再出发”作家深扎创作活动的重要成果之一,获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是国内首次以长篇小说的形式书写侨批文化。
为了写作《平安批》,陈继明从2019年至2020年在汕头驻地一年,深入体验生活,查阅堆山填海的侨批及文献,走访当地老人。此外,葛亮《燕食记》、魏微《烟霞里》进入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前十;海漄《时空画师》斩获2023年世界科幻文学雨果奖……广东文学界接连迎来诸多惊喜。
鲜明的人民性、强烈的时代性,也流淌在广东画家笔端。日前,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画作品展与港澳台、海外华人作品展,相继在广州美术馆新馆与深圳美术馆新馆“绽放”。第四届“中国美术奖”获奖作品公示名单中,广东画家多件作品入围。
构筑高地
格局打开的文艺创作发生地
如果说湾区文艺是一首气势磅礴的乐章,拔地而起的文化新地标就如同一个个音符,踊跃在大湾区的地平线上。
自4月底启用以来,集广东美术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文学馆于一体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热门艺术展接连登场、非遗展演融合出新、文学活动受市民追捧,“文化巨轮”启航,掀起文艺新浪潮。
湾区文艺新地标涌现,源源不断为民众提供高品质文化供给、高效能文化服务——
花城文学院自去年3月成立以来,通过打造文学之夜、发布花城文学榜、启动创作项目、举办文学论坛等超过70场活动,聚拢全国优秀作家资源,深挖粤港澳大湾区丰厚文化资源。这座“文学灯塔”正在探明文学精品生产的“广东路径”。
今年,签约作家李娟代表作之一《我的阿勒泰》改编成网络剧,成为“顶流”。签约作家蔡崇达长篇新作《草民》由期刊联动全国首发,获不俗口碑,他在花城文学院的出版工作室也挂牌成立,将策划推出反映大湾区题材的长篇新作《大湾》等。
激活文艺创作新力量,广东频频出台“大手笔”,构建文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去年3月,广东省剧目策划中心成立,文艺院团与业内专家“强强联手”,助力广东实现选题策划新突破;去年10月,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揭牌,助力广东美术事业从“高原”迈向“高峰”;广东还设立省文艺精品(文艺人才)扶持专项资金,打造全领域统筹、全生命周期扶持、全要素配置、全链条开发、全方位宣推“五全”文艺创作生产体系……
大湾区正成为备受瞩目的文化新高地,火热的文化人才聚集地、文艺创作发生地——
今年初,2024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不但邀请国际级音乐大师现场指导,更首次开启委约创作机制鼓励青年原创。开幕交响音乐会首演《天穹之志:大湾华章》,就出自广州交响乐团委约、香港95后作曲家梁皓一的手笔。
“大湾区文化的繁荣发展为年轻人提供丰厚人文滋养,铺就成长与发展的桥梁。这些年轻人也将成为大湾区、中国乃至亚洲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音乐周艺术委员会主席、指挥家余隆说。
随着博纳影业、英皇影业、寰亚娱乐等头部企业布局落子,湾区影视产业开拓发展格局。今年2月,广东广播电视台、博纳影业集团、广州市南沙区政府共同发布“大湾区未来影视产业制作基地”建设计划,为影视创作者打开新的创意空间。
未来一个月,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音乐季、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第八届华语戏剧盛典年度榜单发布典礼、2024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电影周等行业盛会将陆续举办,展现大湾区精品迭出、人才涌现的文艺气象。
领潮争先
粤产文艺“出海”开辟新局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有风自南、敢为人先,大湾区的文艺热土,一直涌动着创新基因。
激活中式美学、新国潮的新表达,粤产文艺不断助力中国文化“出海”。继《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猪猪侠》等IP获得全球观众追捧后,今年暑期档,粤产动画《落凡尘》一经问世,就打动无数网友。咏声动漫将一段原本不足7分钟、脱胎于牛郎织女传说的广州美术学院毕业设计短片,改编搬上大银幕,在豆瓣上获得了7.9分的高分。
8月22日起,《落凡尘》正式“出海”,在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8个国家院线上映。
“《落凡尘》对中国民间故事的创新演绎,东方美学元素的融入,吸引大批对东方文化感兴趣的国际观众;同时,家庭与亲情这一人类共通情感的主题,也能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产生共鸣。”导演钟鼎说。
无独有偶,今年7月,粤剧再次走出国门。一连四晚,广东粤剧院在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为狮城观众献上《三水女儿·红头巾》《白蛇传·情》等新编剧目。
其中,《三水女儿·红头巾》首次回到故事发生地,重现“红头巾”的海外奋斗史诗。谢幕时,观众席上一片沸腾,欢呼阵阵。新加坡太平绅士胡桂馨表示:“这出戏除了保持粤剧传统元素,也在音乐和群体舞蹈中结合了流行元素,令人耳目一新!”
与此同时,文化新质生产力喷薄涌现,也不断推动原创音乐“走出去”。
酷狗等广东数字音乐企业,利用“AI+大数据”挖掘打造网络爆款歌曲,自制歌曲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全面开花。酷狗音乐人通过开放平台“一键出海”,实现海外发行作品数量超18.5万首,海外平台总播放量超30亿次。
不仅如此,“湾区原创”还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谱写动人旋律。
5月,广州出品、中法合拍纪录电影《康熙与路易十四》亮相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引发中法文化交流热潮。9月,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的杂技剧《天鹅》,“飞赴”俄罗斯开展巡演。10月,舞剧《咏春》在巴黎会议宫首秀,法国文化人士与主流媒体给予广泛好评,称赞演出是“一场视觉和心灵的文化盛宴!”据悉,《咏春》已在全球40多座城市巡演了200多场,实现了口碑票房双丰收。
潮起湾区,艺绘蓝图。随着本届文化艺术节拉开帷幕,更多精彩的中国故事,将乘着湾区特色、岭南风韵的原创精品“扬帆出海”,在国际舞台绽放出绚丽光彩。
南方日报记者 杨逸 郭珊 李培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