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神秘的鸟”在清远有了新家

“神秘鸟”海南鳽住进新家。刘淑芳
2022年,清远连山发现一只受伤的海南鳽;2023年,清远连南再次发现海南鳽幼鸟,并送往指定地点开展救护……近年来,清远地区发现并救护野生保护动物的例子屡见报端。市民或许会好奇,这些野外发现的“远方来客”会统一送去哪里?出现受伤的情况又会接受哪些救护?身体恢复后又如何重归大自然?带着这些疑问,今年中秋节前夕记者走进清远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去看看这些动物们在清远的“第二个家”。
“神秘鸟”和它的饭搭子
偌大的清远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供鸟类栖息的场地最为宽敞。由两根圆木制作的“歇脚点”将空间区分为上下两层,其中停在上层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海南鳽,下层的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琵鹭。“两只小家伙同属鹭鸟,就暂时成了邻居。”救护中心工作人员严玉标介绍,我们会根据收治动物的类别、习性以及健康状态进行分类,合适的动物会收治在一起,方便工作人员监测健康数据并为放归大自然做好准备。
临近中秋,救助中心的饲养员也为这对邻居准备了节日礼物。饲养员将活泥鳅放进了底部水池,白天供白琵鹭捕食,夜间供海南鳽捕食,两者融洽互不干扰。这对邻居中,海南鳽因为数量稀少且习性隐秘,被称为“世界上最神秘的鸟”,其在清远的发现过程也颇为意外。据工作人员回忆,当时巡林人员在连南林区捡到了这只尚处幼鸟期的海南鳽。“被发现时,体表还有未褪去的绒羽。”工作人员猜测,考虑到海南鳽会进行季节性迁徙活动,可能是迁徙以及孵化过程中发生意外,幼鸟未能与母鸟一起返回留地。海南鳽意外失去“家庭”,邻居白琵鹭也因意外失去“家人”。原来白琵鹭原本有一对,野外生活时受了伤。虽然保护人员及时发现并送往救护中心,但由于伤势过重,仅剩一只存活。如今在救护中心的照料下,这只白琵鹭状态逐步恢复,并和海南鳽成了饭搭子。
共救护94批次动物
投放完泥鳅、鱼虾,饲养员还准备了小鸡仔、胡萝卜等美食。“小鸡仔是给这条蟒蛇的,胡萝卜是给缅甸陆龟的。”饲养员介绍,目前救护中心共有大小动物笼舍约30间,累计救助动物94批次,包括海南鳽、白琵鹭、斑头鹠鸺、黑翅鸢、缅甸陆龟、耳廓狐等多种动物。“最难的工作便是动物们的健康监测和医疗救助问题。”严玉标介绍,送到救助中心的动物大多经历了伤病或者遗弃等问题,如何让它们恢复健康并重归大自然,是救助中心的工作和责任。以日常医疗保健为例,救助中心在入园时做完疫苗接种后,还会以每半年一次的频次做好后续疫苗接种和驱虫工作。对于需要重点监测的动物,救助中心会根据需要定期采血样检测,或者监测其体重状况来评估其健康状态。
“如果动物需要临时救护?还可以送到位于救护中心的动物医院做进一步处理。”据动物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医院依托长隆集团,多项动物医疗设备资源与一线城市同步,目前清远院区的设备包括X光机、血常规仪、麻醉呼吸机、B超机等。“在对一些重大疾病诊治中也会邀广珠清三地兽医会诊,为动物提供最适合治疗方案”,该负责人补充道。“动物医院采取轮流值班制,确保随时接收并救治动物。”中秋节期间,该院化验科室仍在忙碌。执业兽医师提取救助中心动物的血液样本和粪便样本,对动物们的健康状态进行评估。
见证生态保护愈发完善
两年前的9月16日,由连山发现并送来的海南鳽离开救助中心,顺利在清远银盏水库附近放生,重归自然。两年后的今天,由连南发现的海南鳽幼鸟在救助中心进行康复锻炼,为未来的放飞做好准备。为何第二只海南鳽放飞的准备时间更久?严玉标解释称,相对于第一只成鸟,第二只幼鸟有一个恢复和成长的过程,贸然放飞,它无法适应野外环境。不过他也表示:“一旦评估能达到户外飞行和生活条件,我们会将其放飞,毕竟大自然才是它真正的家。”从事野生动物保育工作24年的严玉标对于“家”的概念有着清晰地认识。在他看来,做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很有必要,救助中心不仅为动物们提供了“第二个家”,而且在饲养、医护等人员的精心照料下,越来越多的动物得以重返大自然。
数据显示,救护中心自成立以来共救助了94批次动物,包括一级动物3只,二级动物72只。其中成功放生的鸟类最多,达19只。从遭遇意外到住进“第二个家”,从恢复成长再到重返自然。野生动物保护中心不仅讲述了一个“家”故事,也见证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生态保护愈发完善的积极变化。救护中心技术员杨汉东表示,近年来,清远环境生态保护方面逐年变好,特别是连山、连南两地森林覆盖率长期高居全省首位,吸引了许多野生鸟类在此栖息。在清远工作9年的严玉标也认同这一观念,例如连南发现海南鳽幼鸟,意味着有海南鳽在此地栖息繁衍。考虑到海南鳽对水质和环境要求特别高,被称为“环境好坏的指示性物种”,成鸟栖息繁衍的背后也是当地出色生态环境的有力佐证之一。
清远日报记者 樊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