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增绿又添彩!南岭国家公园(拟建)协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

2023年08月01日15:16 |
小字号

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且具有国家代表性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定陆域或海域。广东省正积极创建南岭国家公园,同步开展丹霞山国家公园设立论证研究,将国家公园建设作为推动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为什么要全力推进南岭国家公园建设?将推动周边地区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取得什么成效?

生态成效

一是生态格局更加优化,生态系统更加完整。南岭国家公园(拟建)通过整合交叉重叠,以及归并区域相近、相连的14处自然保护地,保存了完整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和原生植被垂直带,进一步优化了生态保护空间格局,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原真性更加突出。

二是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生态环境更加优质。南岭国家公园(拟建)以全省陆域国土面积1.07%的区域有效保护了全省56%的野生高等植物和64%的陆生脊椎野生动物,且植被覆盖率和物种种群数量稳步增长,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持续升级,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

三是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南岭国家公园(拟建)是北江等河流的重要源头区,国家公园内大面积森林潜在的年水文调解量和可供应的水资源量分别达到15.6亿立方米和13.9亿立方米,每年保持土壤121.3万吨,减缓了西北季风及冷空气南下,留滞了来自东南大海的暖湿气流,构筑了北部环形生态安全屏障,为粤港澳大湾区优越的生态环境创造了条件。

社会成效

一是加强了南岭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保护。国家公园创建深度挖掘了区域内的南粤古驿道、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红色文化以及瑶族传统民俗,增加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文深度和历史厚度,国家公园的内涵更立体更丰富、外延更广泛更生动,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相得益彰,人文遗产与自然遗迹的保护与传承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二是强化了社会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据不完全统计,南岭国家公园范围内已有挂牌的教学实习基地17处、自然教育基地17处、野外监测台站13处,已建室内宣教场馆9处,为公众提供了研学实践、科普教育综合性平台。同时,国家公园内每年开展森林文化周、“穿越北回归线风景带”探秘、观鸟和摄影比赛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受众群体从周边社区逐步向外扩展,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社会公众保护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意识明显增强。

三是提升了南岭地区知名度和美誉度。南岭国家公园(拟建)成为展示南岭地区自然与人文资源的重要窗口。《发现南岭之美》生态摄影作品在省内巡展5个月,期间参观者达30万人次以上,受到公众的欢迎和好评,也获得省领导的肯定;“探秘南岭最美天然林”“世界地球日”等直播活动;华南虎、穿山甲、鳄蜥成为新的网络热点,大大提高了南岭地区的社会关注度。

经济成效

一是吸引财政直接投资超过3亿元。实施了资源调查、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测、生态保护与修复、小水电清退试点、天然林封禁保育、科普宣教体系建设等一系列工作,以及编制专项规划、开展专题研究,为国家公园创建奠定基础,也为周边镇区发展提供指引。

二是带动专项债投资40亿元。国家公园创建辐射带动相关地市落实33个项目专项债资金40.19亿元,用于南岭国家公园(拟建)周边区域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持续投入带动了相关社区产业转型,拓宽了增收渠道,助推了村容村貌提升和传统产业升级。入口社区涉及的71个村庄从传统种植逐步转型培育生态农业,改善了基础设施配套及四好农村路建设,提升了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助推乡村振兴。

三是增加社区就业机会和社区居民收入。南岭国家公园(拟建)增设巡护工作岗位,2021年起每年向相关社区招募192个生态公益岗,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对国家公园的认同感不断提升。与此同时,适度开展生态旅游,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是访客量并未减少,每年访客量达55万人次以上。据不完全统计,曲江、乳源、阳山、英德、连州的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从2020年的16569元增加至2021年的19841元。

四是推动外圈层区域旅游发展。韶关、清远两市地方旅游规划均向南岭国家公园(拟建)及周边区域倾斜,在国家公园周边区域培育品牌型旅游目的地,如康养基地、研学基地、生态农业基地等,建设多元化的接待设施,无缝对接国家公园建设;2021年国家公园周边区域访客量比2020年增加300.43万人次,旅游收入增长8.39亿元。

(责编:朴馨语、初梓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