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东频道

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范勃:广州拥有多元包容的艺术生态

2022年08月16日10:52 | 来源:广州日报
小字号

范勃,一位跨媒体艺术家,作为广东油画和当代艺术的领军人物,他一直在架上绘画与实验艺术的前沿游走,坚守当代艺术的审美品格;作为在广州生活三十余年的老广州人,岭南文化朴实鲜活、兼收并蓄的基因融入他的生活和艺术创作中,构造他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气质。

2021年,范勃获评“第四届广东省中青年德艺双馨作家艺术家”,2022年,获评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这些荣誉称号,确立了范勃在美术界的地位和艺术成就。

《同温层》 装置-3D打印高密度泡沫(范勃)。受访者供图

在当代语境下,关注现实,直面当代,是范勃多年来一直坚守的创作理念,同时,这也是岭南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

其人

不断探索多种知觉于艺术中的可能性

1988年,刚刚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本科毕业的范勃负笈南下求学,就此与广州结缘,转眼间已有三十余年。

岭南为内通外联之地,这里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岭南文化是多元的,兼收并蓄、交融共生;岭南文化也是流变的、鲜活的,它就好像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有机生命体。身处其中,这让范勃在艺术创作上打上深刻的岭南烙印——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气质。在艺术表达里关注“此在”的文化痕迹,并在“此在”的艺术呈现中,思考关于“存在”的命题。

早年间,范勃的创作主要集中在架上绘画。作品有一种来自存在的深度以及来自心理的真实的绘画力量,有评论家指出他的绘画具有超现实的剧场效应。这种直击人心的作品让他在全国大型展览中获奖无数,声名鹊起。

绘画对于范勃来说只是寻找一种认识世界的途径,每幅作品本身都呈现了艺术家的一段生命历程。正当他的绘画创作蒸蒸日上时,范勃把艺术视角从架上绘画转向实验艺术,开始用新的创作媒介与手法来探索感觉经验与视觉呈现。

2015年,范勃携新作再度举办个展“幻象现实——范勃的社会考察”, 他把报纸这种传统的媒介作为他最新的创作载体,直接在报纸上作画和艺术笔记的创作方式,赋予时间无尽的解读空间。他认为,报纸可以说是与我们生活相伴而生的时间载体,将报纸视为一种绘画的媒介,表达了艺术家对于“时间”的关注,强调当代艺术应该涉及的问题,从而使他的创作具有清晰的现实性。

2016年个展“平行”以及2017年个展“潋滟”,范勃的视觉实验以盲文作为切入点,代替了色彩与图像,打破了常规的视觉经验。范勃带领学生对盲人家庭开展田野调查式的访谈,利用新媒介向观众传递“看不见的内部世界”的体验,颠覆习以为常的视觉呈现方式。

纵观范勃的艺术历程,从架上绘画到报纸拼贴,再到近年的跨媒介创作的转变,对于这种转变,范勃表示:“这些年,我不断探索多种知觉于艺术中的可能性,试图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的交叠与转换,以及体感、心理疗愈、弥散的隐性气氛的观照,回答有关人的心灵的问题,并籍此实现语言系统的重构。”

范勃的艺术创作手法是多元复杂的。在他最近创作的“背影”系列中又回归到平面绘画范式,在他看来,绘画、装置、多媒体等媒介,只是表达思想、观念而选择的有效传达方式。

其行

作品《广州十三行》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相对于艺术创作具有的先锋性,范勃的另一身份则显得沉稳历练。

作为艺术教育家,他多年一直担任广州美术学院油画教学一线,他认为前沿的学术视野远比技巧习得更为重要。为此,范勃利用自己的朋友圈资源,将国内一线的艺术家、批评家和策展人请进课堂,向学生输入最新的理念,激发他们的学术热情。

在广州美术学院任教三十余年,范勃深度参与了学校许多重要的教育教学改革,是亲历者,也是见证人。近年来,我国文化艺术事业高度繁荣,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艺术品保护与修复业已呈现出广泛的社会需求。但国内艺术品保护与修复人才却是十分匮乏和紧缺。

注意到这一迫切的社会需求,广州美术学院在全国范围内首创“材料与油画修复”专业方向。该方向目前已招收7届本科生、3届硕士研究生,建设并获批广东省普通高等院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艺术品保护修复与材料研究重点实验室”。可以说,广州美术学院做了国内高等美术院校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广州美术学院“材料与油画修复”的团队,与英国泰特美术馆、美国洛杉矶艺术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等世界一流机构,开展高级别的艺术品保护与修复合作项目,为许多名品佳作提供修复服务,其中不乏毕加索、杜尚、徐悲鸿等大师的作品。

广州在历史上就是重要的通商口岸。晚清广州“外销画”可视为中国近代油画的先声。广州可谓中国油画的发源地,“中国油画第一人”的李铁夫就是广东人,他的作品因为年代久远,也亟待修复。所以,油画修复在广州也有巨大的市场。

2018年起,范勃担任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承担起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他认为,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只有动员和发挥团队的力量,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才能多快好省地取得成功。

当然,在繁重的教学、管理工作之余,范勃无法放弃艺术创作。他带领团队承担了“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广州十三行》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还承担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创办经济特区》现为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收藏。

《广州十三行》 油画 (范勃 郭祖昌 罗奇)。受访者供图

具有老广州印记的《广州十三行》,史诗般地描绘了清代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的窗口——十三行的辉煌历史,画作气势恢宏,人物众多,细节的表现也独具匠心,其中,在塑造主要人物时,创作团队设计了外商给行商打伞这样一个细节,以彰显彼时中国在贸易方面的主导地位,以及外商对“十三行”的尊重与认同。整个作品以这一细节为中心,并围绕这一细节展开。作品以艺术再现的形式反映出当时广州十三行在对外贸易中的历史地位和在世界的影响力。

其言

引导学生

关心世界、观察世界、体悟世界

记者:相对传统绘画而言,您觉得实验艺术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范勃:其实,无论是架上绘画,还是实验艺术,我对内心的探索不曾改变。但怎么表现出我的想法和取得的进展,则取决于未知的力量。在这样一个多元、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的时代,以艺术的方式解构、重构现实世界中的景观,或许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这正是实验艺术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记者:广州的实验艺术氛围和艺术家群体的创作状态怎样?您如何评价广州的艺术生态?

范勃:广州的实验艺术或许没有北京、上海那样热闹,且不像北京、上海那样可以大致归纳出一种整体的面貌。广州的实验艺术更具自发性和自在性,也因此更具一种独特的生命力。工作、生活于广州的当代艺术家,整体而言市场意识并不强烈,创作基本是一种自发状态。但这种自发状态恰恰是最难能可贵的,因为它不受市场因素的干扰,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创作和表达。

岭南文化多元且包容,广州的艺术生态也是如此。或许,广州当代艺术的生产机制还不够完善,但一地有一地的特色,这恰恰是广州当代艺术独特的魅力所在。广州当代艺术是有市场潜力的,但需要艺术家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动,需要政府、文化机构、企事业单位形成合力,成就其发展。

记者:作为老师,您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创作?

范勃:关注现实、直面当代,是我的创作理念,也是我教育教学中一直秉持的思想。艺术与其他任何学科一样,都要处理和回答现实问题,进而从自己学科的角度观照和回应当下。

我认为高等美术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更要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和人文关怀。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一直提倡问题意识的养成,引导学生关心世界、观察世界、思考并体悟世界,从而表达情感和传递价值,进而形成并丰富自己的艺术语言。我有意识地将国内外一线艺术家、批评家和策展人请进课堂,又尽可能地利用一切社会资源,将学生带入艺术现场,带到展览、活动等场域中,参与艺术的发生发展。基于此,他们得以拓展学术前沿视野,激发学术热情,很多时候这比技巧的磨炼和修习要重要得多。

记者:广州美术学院申请博士学位授权点取得成功,这是可以载入校史的一件大事,您认为这对学院乃至岭南美术的发展,将有怎样的影响?

范勃:申博,承载着广州美术学院几代人的渴望,也是广东艺术高峰建设的必由之路。广州美术学院作为广东高等美术教育的引领者,在高层次美术人才培养和艺术创作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这给了我们使命感、荣誉感和紧迫感。

去年,学校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填补了广东美术、设计博士人才培养的空白。今年,学校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我们为此集聚了一流的艺术教育资源,聚焦岭南美术、当代艺术、文化湾区等重大命题,探索具有前沿意识、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的高层次艺术人才培养路径,并通过博士培养带动教学科研的系统化创新,促进艺术科技融合,聚焦跨领域研究,带动高品质艺术成果产出和原创成果转化,开创人才培养、艺术创新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新局面。

于我而言,广州美术学院申请博士学位授权点成功,填补了广东美术学、设计学博士人才培养的空白,作为分管学科建设的校领导,那种喜悦比之创作一件作品要厚重得多!

记者:近几年,您获得了许多荣誉,如“广东省中青年德艺双馨作家艺术家”“霍英东基金会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成果奖”全国一等奖等,对此您有何感受?

范勃:这些奖励和奖项,并不仅是我个人的成就,更是多年来广州美术学院深耕教育教学,“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的成果。这些奖励和奖项,既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激励,激励我坚守本心,秉持艺术理想,以艺术见证时代。

采访手记

守望传统 关注现实 直面当代

范勃同时身兼艺术家、教育家和学院管理者,能自如地在不同身份进行角色转换,并在各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同时,在个人创作中,无论是写实绘画为主的架上绘画还是近年的实验艺术,他能在传统与现代中游弋,游刃有余。

生活中的范勃却是一位对传统有着喜好的收藏爱好者,对于宋瓷和宋代审美的痴迷,让他从古陶瓷的肌理中获取绘画的精神因素和审美情趣,使他的作品有着不可复制视觉元素和语言模式,具有不同凡响的艺术品位。

范勃秉承守望传统、关注现实、直面当代的创作理念,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仍具有启发意义。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锦昆 陈运成

(责编:王雅蝶、初梓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