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东频道

“纪念关山月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展”广州展出

走近国画大师关山月

2022年08月08日15:48 | 来源:广州日报
小字号

《江山如此多娇》 1959年 关山月 傅抱石 作品

作为20世纪中国画坛的巨匠,关山月先生凭借天才和勤奋,师承古法,以饱蘸时代精神的笔端,谱写大江南北的山河新貌,为国画找到崭新的民族形式。同时,关山月还是一位出色的美术教育家,他与黎雄才、杨之光等人开创的独具特色的中国画教学体系影响深远。近日,在“与人民同行——纪念关山月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展”广州艺术博物院开展之际,我们走近关山月,缅怀这位为我国美术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中国画大师。

创作

与时代共振的美术经典令人惊叹

关山月一生勤奋多产,创作了大批令人叹服的经典作品。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怀着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关山月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描绘国家建设,反映时代精神的创作中去。

他与傅抱石先生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以新的视野和角度使中国山水画的境界呈现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审美高度,直接影响了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山水画样式。

据悉,1959年5月,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傅抱石和关山月接受了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中国画的任务。他们所面临的是命题画,要“体现出毛主席《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的词意”。同年9月27日,当毛泽东为这幅诗意画题写了“江山如此多娇”时,这幅高6.5米、宽9米的现代美术史上的名作就完成了。

“一轮红日照耀着长城、黄河,沐浴着江南的沃土、喜马拉雅山的积雪,祖国的四季山水‘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正是‘江山如此多娇’的时代新气象。”中国国家博物馆前副馆长、著名评论家陈履生在《江山如画》一文中如是写道,他认为,《江山如此多娇》的意义并不仅限于它那巨大的幅面和特殊创作背景,也不仅在于它所表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而且还在于通过它启发了后来许多山水画画家的创作思路。

多次担任关山月展览策展人的广州美术学院岭南美术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庄程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关山月一生的艺术创作总是与时代共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关山月多次到农村、工厂、建设工地体验生活,他的画题也在不断推陈出新:绿化的山野、横跨两岸的水闸、盘山大道上的小汽车、郁郁苍苍的防风林带……《新开发的公路》《绿色长城》等作品堪称其中的典范。

《新开发的公路》现藏于中国美术馆,是关山月在1954年创作的,这件作品在关山月的艺术创作生涯中意义非凡,也成为那个年代国画的典范之作。“之前,传统国画题材中鲜少出现‘公路’这一题材。但由于常年在外写生,关山月对公路题材一直有深入观察。画面通过蜿蜒曲折的山区公路上行驶的汽车,惊动了猴子和山鸟的侧面突出一个‘新’字,既保留传统山水画的水墨特点和意境,又融入新的元素,为20世纪50年代初期表现建设图景的新山水画代表作。”庄程恒说道。

《绿色长城》是20世纪70年代,关山月回到家乡广东粤西海滨,看到家乡海边曾经的荒滩已变成了满目苍翠的木麻黄林带,感慨万千,创作出了国画《绿色长城》。“关老为了创作这件作品,数次前往粤西写生,他在这件作品中构图的独特之处在于注重气势的连贯,用迂回走向的‘之’字形构图,来表现绵延不断的林带。这样既避免了林带的单调,又很好地表现出海岸景观的宽阔浩渺,营造出磅礴的气势,表现出具有中国南方海岸风情的‘绿色长城’。”庄程恒说道。

正如广东省文联主席、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所说,关山月不断调整笔墨形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绘画主题,将“新国画”的理念和“动为画因”的创作方式与时代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创作出许多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祖国壮丽山川的“新国画”,这些作品更是成为我国美术发展史中的重要时代样式。

育人

提出具有岭南特色的教学体系

关山月不仅用画笔开创了20世纪中国画的新面貌,而且还是一位出色的美术教育家,他与黎雄才、杨之光等人在广州美术学院(广州美院)开创的中国画教学法独具特色,影响广泛;他曾先后任教于华南人民文艺学院、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广州美术学院。逾半世纪,关山月长期执教于广州,培养出了陈金章、梁世雄、林丰俗、林墉等一大批优秀艺术家。

关山月主张“艺术来源于生活”,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并认为深入生活才能获得创作的灵感,他曾在《我与国画》一文中说:“生活是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是粗糙的但最基本的东西,它以最生动、最丰富的自然形态存在着,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这是艺术不能脱离生活的道理。”他不仅在艺术创作中实践、提升岭南画派重视“写生”的艺术理念,而且还言传身教,力图使每一个学生都从中受到启发。

著名画家梁世雄曾回忆说,自己经常跟随老师关山月外出写生。“有一次去新加坡展览,关山月知道新加坡有一个渔港很有特色,但当时风雨大作,可关老一直不停地写生,回来就创作了一幅风景,这种精神让我们很感动。”梁世雄说,关山月在教学中一直强调,生活里有激情,艺术创作就会有激情。

据庄程恒介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关山月对广州美院的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画教育上提出了具有岭南特色的教学体系。20世纪50年代,中国画专业一度改名“彩墨画”。时任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兼国画系主任的关山月对此表现出了较大的忧虑,在当时全国一批老画家的共同努力下,不久恢复了中国画专业的设置,并开始了分科教学,在探索与中国画自身特点相适应的基础训练上下功夫。关山月在课堂上是直接用毛笔画写生的,这种直接用毛笔去画的过程避免了模式化,更多地锻炼了个人的造型基础和对于画面的整体把控。为此,关山月和他的教学团队总结出“四写”(临摹、写生、速写、默写)、“三并用”(手、眼、脑并用)、“两要求”(形神兼备,气韵生动),这些也构成了关山月中国画教学的基础体系。

正是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写生走进现代中国画教学的核心。中国画以线条表现对象结构、质感和神采的基础教学体系,初步得以确立,尤其对岭南中国画影响深远。

影响

为20世纪中国画坛注入生命力

“关山月的意义,不仅在于岭南画派,更在于生机勃勃的20世纪中国画变革历程。”庄程恒说,因为关山月始终秉承高剑父所倡导的“新国画”理念,发扬岭南画派包容创新的精神,在继承中发展,创作了无数与时代脉搏紧紧相连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无论在审美意识还是在艺术成就上都将岭南画派表现时代精神的理念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展现了中国画的强大生命力。

首先,从艺术内涵上,关山月毕生坚持“不动便没有画”的写生创作原则。据庄程恒介绍,关山月的足迹踏遍全球,感悟“师法自然”的真谛;从早年的西南、西北纪游写生,开启了走向广阔天地、深入生活的艺术历程。从祖国的名山大川、渔港海岸,到世界各地的写生,把传统笔墨与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结合起来,又注重传统笔墨与西方视觉意识结合运用,体现了鲜明的地理特征和地方气息,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中国画的绘画语言。

尤其是在敦煌写生时,在洞窟内又冷又黑,创作环境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他在千佛洞内写生,里面的空间狭隘局促,这使得他不得不蹲着、跪着,甚至趴着。且洞窟内光照时间很短,所以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几乎全靠妻子举着小灯或是蜡烛为他照明。妻子为他秉烛照明的场景在他晚年回忆起来仍是感激万分,在妻子离世之后,含泪写下“敦煌烛光长明”六个字。

其次,从笔墨技法上看,他始终坚持“笔墨当随时代”。关山月从20世纪50年代起创作的《新开发的公路》《龙羊峡》《绿色长城》等系列作品,使传统中国画重新焕发生机,其驾驭笔墨的能力炉火纯青,令人叹为观止。画卷中的公路、农田、树木、水坝,真实地刻画了艺术家与人民同行的创作状态。

再次,从关山月对艺术的态度来看,关山月为人师表,德艺双馨,淡泊名利,始终常怀一颗感恩的心,他把毕生的1100余件代表作捐给了政府,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画家,为20世纪中国画坛做出了杰出贡献。

谈及关山月与师长的情谊,庄程恒分享道,关山月对师长们始终心怀感恩,不忘恩师高剑父“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的告诫,而名其所居曰“鉴泉居”。

在女儿关怡眼中,“父亲早餐几十年如一日,天天一碗白粥,对生活要求很低,衣服可以缝缝补补,吃饭只要有一碟阳江豆豉足矣,但画画,从来都是一丝不苟,追求极致。”

“可以说,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关山月坚持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所倡导的‘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主张,重新谱写大江南北的山河新貌,为国画找到崭新的民族形式,也为具有岭南特色的中国画教育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石。”庄程恒说道。

关山月年表

1912年,出生于广东省阳江县,原名关泽霈。

1931年,考入广州市立师范学校。

1933年,在广州某小学任教,坚持业余学画。

1935年,入“春睡画院”随高剑父学画,由高剑父改名为关山月。

1939年,在澳门举办第一个“抗战画展”,并应邀至香港展出。

1941年,去四川嘉陵江等地写生,在贵阳、成都、重庆举办“抗战画展”。

1942年,敦煌写生,在妻子协助下临摹壁画80余幅。

1944年,创作《黄河冰桥》《鞭马图》《今日之教授生活》等。

1946年,回广州任教于广州南中美术学院。

1947年,去南洋写生,创作《椰林集市》《印度姑娘》《浴罢》等。

1948年,任广州市立艺专中国画科主任、教授。

1949年,参加绘制巨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950年,任华南文艺学院教授、美术部副部长,华南文联委员。

1953年,武昌成立中南美专,任副校长兼附中校长。

1954年,创作《新开发的公路》,发表《论国画的现实主义》论文。

1955年,任全国文联委员、湖北省文联副主席。

1956年,创作《一天的战果》。

1958年,广州美术学院成立,任副院长兼国画系主任、教授。

1959年,与傅抱石合作《江山如此多娇》,以新的视野和角度使中国山水画的境界呈现达到新的审美高度。

1961年,作《煤都》《林海》等作品,于《人民日报》发表《有关中国画基本训练的几个问题》。

1962年,创作《疾风知劲草》《瑞鹤图》等。

1963年,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于《光明日报》发表《谈国画的“继承”问题》。

1964年,创作《春到雁门》。

1973年,创作《绿色长城》。

1974年,创作《天山牧歌》《报春图》《俏不争春》。

1977年,创作《雨后黄山》。

1978年,创作《江峡图卷》。

1979年,创作《龙羊峡》,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1980年,当选广东省文联副主席、美协广东分会主席。创作《风怒松声卷翠涛》。

1981年,创作《江南塞北天边雁》。

1983年,《鼎湖组画》获广东省鲁迅文艺奖一等奖,创作《碧浪涌南天》。

1987年,获广东省鲁迅文艺奖特别奖。创作《国香赞》。

1989年,创作《乡土情》《榕荫曲》《巨榕红棉赞》《大地回春》等。

1990年,广州美术学院设立“关山月中国画教学基金”。

1991年,完成长卷《漓江百里图》。

1992年,赴海南等地深入生活,创作《云龙卧海疆》《绿源赞》《南海荫绿洲》等。

1994年,创作《壶口观瀑》《黄陵古柏》《轻舟已过万重山》。

1996年,创作《绿荫庇山泉》。

1997年,“关山月美术馆”落成。向岭南画派纪念馆捐赠作品145幅。

1998年,创作《源流颂》《张家界风光》长卷两幅。捐赠书画作品105幅,由广州艺博院收藏。

1999年,赴马来西亚观光写生,回来后创作《绿洲林海荫人间》。

2000年7月3日,关山月于广州去世。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巧蓉

(责编:王雅蝶、初梓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