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2020年12月04日08:10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广东居民主要健康指标 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12月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北京召开“巡礼十三五——迈向全民健康这五年”新闻发布会,首场为广东专场发布会。发布会重点介绍了广东在“十三五”期间卫生健康工作进展成效。

  焦点1

  5年来广东卫健事业有哪些变化?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主任段宇飞介绍,“十三五”以来,广东全面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推动区域平衡协调发展,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建立;坚持高质量发展,加强高水平医院建设,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供给进一步增加;坚持改革创新,推动三医联动,深化医改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进一步增强;坚持预防为主,完善重大疾病联防联控机制,公共卫生安全“大堤”进一步筑牢;坚持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健康广东行动,人民群众健康素养进一步提升。

  5年来,广东卫生健康事业实现“五个明显提升”: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公平性可及性明显提升。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15年的7.2%增长到2019年的9.1%。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总数、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医师数,分别比2015年增长11.5%、17.7%、20.4%。居民10分钟以内到达最近医疗点比例达86.8%,较“十二五”末增长11.9个百分点。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2019年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职工数、高级职称人数、本科以上学历医生总量,分别较2015年增加28.8%、57.1%和83.3%。2020年上半年县域内住院率达到86.9%,其中11个县(市)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城乡居民看病就医体验明显提升。智慧就医服务覆盖100%的三级医院、90%的二级医院,“一键诊疗”“一站会诊”重塑诊疗流程,“一码通用”“一体服务”改善就医体验。

  公共卫生治理水平明显提升。重大疫情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病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机制不断完善,广东抗疫工作得到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充分肯定。

  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升。人均期望寿命由2015年77.1岁提高到78.4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从2015年的11.56/10万、2.64‰下降到11.22/10万、2.08‰,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焦点2

  广东如何破解基层医卫人才难题?

  人才是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的关键,也是难点和堵点。如何破解基层医卫人才“招不进、留不住”的难题?段宇飞介绍,对此广东使出了关键一招——县域医共体卫生人才“统招统管统用”。

  以前,镇直接招聘医疗卫生人才,无人报名。为了人才“进得来”,广东改革基层人才招聘主体,由县域医共体统一招聘。

  以前,人才在县级医院与镇村医疗卫生机构无法互相流动。为了让人才“流得动”,广东明确了县域医共体内人员流动不受一类、二类事业编制的性质限制。

  以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吃大锅饭”,优秀人才容易流失。为让人才“留得住”,广东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全面实行“公益一类财政保障,公益二类绩效管理”,绩效工资实行“六个允许”,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人才留住了,还要让他们“有奔头”。广东推进基层职称改革,对于基层专业人才,取得中级职称后在基层连续工作满10年的,直接认定为基层副高级职称。

  近三年来,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招聘8500名专业技术人才,新增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5140人,直接认定基层副高级职称人才95人。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均收入稳步提升,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和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焦点3

  广东如何保障疫苗接种安全便利?

  广东每年有6000万剂次的接种量,占全国十分之一,全省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维持在95%以上的高水平。如何保障疫苗接种安全?

  “高标准冷链,确保每一支疫苗的运输安全。”广东省疾控中心主任邓惠鸿介绍,2020年广东省实施了第三轮冷链系统和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疫苗储存、运输和使用全程实时温度监控,出现异常情况即时预警。

  2020年3月,广东上线了疫苗流通和接种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受种者编码、疫苗追溯码、冷链设备编码、接种单位编码和接种医生编码的“五码”联动,保证每一支疫苗的来龙去脉都清清楚楚。

  目前,广东标准化接种门诊实现全省100%覆盖。对于接种后不良反应,实现四级监测和网络直报,最大限度保障疫苗接种后的安全。

  为让群众接种疫苗更便利更安心,广东也连出实招硬招。2019年,广东率先出台了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同时接种的政策,全省2岁以下儿童往返接种门诊的接种次数平均减少12次以上。

  广东率先在全国探索设置成人接种门诊,以及针对肿瘤、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及出生缺陷患儿的特殊接种门诊,让更多人得到疫苗的保护。此外,广东在全国率先将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同时纳入保险补偿,将不能排除异常反应的个案也纳入补偿,解除群众接种的后顾之忧。

  焦点4

  如何探索与港澳医疗服务跨境衔接?

  深圳毗邻港澳,多年来承担着探索完善医疗服务跨境衔接机制的任务。

  深圳市卫健委主任罗乐宣介绍,2012年,首家香港设在深圳的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正式营业。

  2015年起,港大深圳医院试点使用香港长者医疗券,方便居住在深圳乃至珠三角的香港籍老年人就近就医;今年11月,该院配合香港医管局,为粤港澳大湾区的3.8万名香港居民提供医疗服务。

  罗乐宣透露,今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院正式签约落地,规划床位3000张,将继续拓展跨境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此外,深圳大力支持港澳地区以独资、合资或合作等方式来深办医。目前开设12家港澳独资、合资医疗机构和名医诊疗中心,已有96名港籍、6名澳籍医师在深长期执业。

  罗乐宣表示,未来,深圳将加强与国际接轨的医学人才的培养,并建立和国际接轨的国际医院评审认证制度。

  焦点5

  广东基层如何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阳西是广东省首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县。在发布会上,阳江市委常委、阳西县委书记孙波介绍,阳江通过“强龙头、兜网底、打破壁垒”,破解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瓶颈问题。

  “我们通过强龙头,破解县级医院服务能力薄弱的瓶颈。”孙波介绍,近年来,各级财政持续投入超过12亿元,建设了阳西总医院人民医院新住院大楼等项目。医共体内的县级医院实行错位发展,并与10家三甲医院组建肿瘤、胸痛、卒中等10个专科联盟。

  通过“龙头”的带动作用,阳西的县域住院率较改革前提升了11.5个百分点,县级医院门诊诊疗量、住院服务量分别增长17.2%、57.6%,三、四级手术量占比增长159%。

  改革前,阳西县的村卫生站硬件基础差,村医待遇低,群众对村医能力不信任。通过兜网底,阳西县破解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瓶颈。

  孙波介绍,按照平均30万元每个的建设标准,阳西县完成了全县所有行政村卫生站的规范化建设。总医院对村卫生站统一管理,完善村医养老保险,并提高村医待遇,村医收入较改革前增长140%。此外,阳西县还通过打破权责、身份、人才、薪酬“四大壁垒”,破解人才难招难留的瓶颈,两年多来全县共引进了445名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记者 李秀婷、黄锦辉 通讯员 粤卫信)

(责编:张晨牧、陈育柱)

关注我们

  •  
  •  
人民广东人民广东 粤港澳大湾区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