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广东频道

中山市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2020年09月03日10:02  来源:中山网
 
原标题:“活化”红色资源 弘扬抗战精神

  横门保卫战珊洲纪念广场。

  白石村的英雄碉楼及文化展览室。

  位于五桂山南桥槟榔山村的古氏宗祠,陈列了中山人民抗日史迹,是广东省党史教育基地。

  历史,是记忆的年轮,定义着过去和现在。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在关键的时间节点回望历史,是拥抱未来的最好姿态。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75年前,中山虽然还是一个边陲小城,但这里却发生了许多抗日故事。中山英雄儿女在群峰莽莽五桂山、阡陌水乡河涌间充分利用地理环境,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抗日诗篇。

  站在历史新的起点上,近期记者再次重走革命先烈们浴血奋战的抗战历史线路,深入挖掘红色史料,探寻中山红色革命遗迹遗址最新变化,让大家不忘革命先烈的奋斗历史,弘扬抗战精神,激发奋进的力量。

  “深挖”红色资源

  将抗战遗址打造成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在横门保卫战战场遗址旁的珊洲,一座保存完好的四层碉楼巍然屹立,青砖灰瓦、散乱的弹孔镶嵌在弧形窗户周边;碉楼顶部墙沿,“梅花开,野鹿欢”之类的灰雕壁画栩栩如生,碉楼周边墙上图文并茂地张贴着革命先烈抗战故事,两张出自《中山文史》的横门保卫战示意图,还原了当年横门保卫战的作战路线。碉楼前,干净的小广场上,三三两两的村民坐在石阶上,抬头便可以看见这些革命事例。

  在那段峥嵘的战斗岁月里,伟人故里中山四处燃起抗日烽火。与珊洲一样,三乡白石村依山而建,这个面积16.3平方公里的村落,现存碉楼23座。沿着白石村蜿蜒曲折的石板街走着,几座碉楼映入眼帘,虽然外表有些斑驳,但形态结构依然保存完好。在“白石保卫战”中,珠江纵队正是借助这些碉楼进行防守,让白石村民和财物得以顺利转移,该碉楼也成为了抗击日军的“英雄碉楼”。

  铭记历史,是对历史的尊重,“深挖”红色资源、让后辈铭记历史,“和平”才不会是一句停留在书本上的空话。记者走访发现,对原有的抗日遗址进行保育,对已经毁坏的部分进行修缮,对完全破坏的进行复刻活化是我市保护红色遗址的一贯做法。

  漫步在黄圃镇石军村振兴路旁的香蕉林中,几名建筑工人拿着铁锹等工具忙前忙后,一条正在施工的林荫道弯弯曲曲向前延伸,意味着石军村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工程正式动工。作为黄圃镇革命老区村,该村以“红色+绿色”的发展思路,规划建设了革命史迹展馆、七宅农耕文化涂鸦、党支部活动旧址、革命烈士故居等一系列体现“红色”文化的景点。

  五桂山南桥槟榔山村的古氏宗祠,距今已有近200年历史,这里曾经是珠江纵队司令部活动之地,也是共产党领导珠江三角洲抗日游击战争的指挥中心。记者在古氏宗祠,看见三三两两的工人拿着工具,在宗祠前的空地上安装更换消防设施。南桥村党支部书记甘少光表示,近年来,他们通过修缮、派专人管理等措施,加强保护革命先烈奋战的旧址,以鼓舞年轻一代学习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有女勿嫁珊洲坑,石仔零仃路难行,过完一坑又一坑……”一首民谣唱出了珊洲村曾经的贫穷与落后。如今,昔日的贫困小山村珊洲彻底变了样——珊洲生态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珊洲红色小道一个个红色景点串珠成链,让原本已经搬出珊洲村的许多村民又重新回来修缮旧房,在这里享受田园风光,重新做回“山里人”。

  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成

  吸引八方来客重温历史

  红色基因需要传承者和实践者。循此回望历史,才能听到历史的声音,接收现代生活来之不易的“和平密码”;才能让红色基因真正融于血、入于脑、立于心、见于行。

  在西区长洲社区石台街,有147年历史的烟洲书院坐落于此。全面抗战爆发后,该书院成为中共中山地方组织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武装的活动基地。如今,这座古朴书院已成了烟洲小学的一部分,今年9月1日,穿着崭新校服的一年级小学生,来到书院前列队站好。“当,当,当!”伴随着三声雄浑的钟声响起,各班老师手执启智笔,轻点朱砂,在学子们的额头正中点上一颗红痣,为学子们送上祝福。两年前的9月3日,这里举行了“红色基因代代传”——中山市青少年红色教育主题活动,活动先后进行首批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颁牌仪式、青少年红色教育义务讲解员队伍成立仪式、“红色基因代代传”中山市青少年红色教育主题活动启动仪式。

  在三乡大布村孙一之故居采访时,记者了解到,古氏宗祠作为红色教育基地,主题演讲比赛、老党员讲红色故事等,许多革命主题教育活动都在此处开展,中山市委党校也在此开设了流动课堂,以往每年都会组织20多场入队、入党宣誓活动。甘少光说,今年虽然受疫情影响,但初步统计,今年上半年仍有2万多人次前来宗祠参观。

  去年由市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推出的4条红色教育现场教学路线,三乡镇大布村路线是其中之一。大布村委会工作人员孙佩婷介绍,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60个单位来到该村开展红色教育活动、传承弘扬伟大革命精神。

  今年90岁的老人林文强,是土生土长的大布村村民。他表示,在孙一之的影响下,当时年仅13岁的他也加入到抗日活动中。“虽然隔壁雍陌村就有一个日本侵略者的据点,开展抗日活动非常危险,我也没有想太多,拿不动枪,也可以帮大家送送信。”林文强说。采访中,记者还有幸遇到孙一之好友李枫的后辈李汉光,在他的印象中,老一辈革命先烈都有很强的正义感和爱国情。“言语上,他们很少提及自己的事迹和贡献。但在行动上,他们永远把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复兴摆在第一位,将个人的利益、生死置之度外。”李汉光说,这段时间,他还和其他孙一之友人的后代一同参观了孙一之故居,缅怀革命先烈。

  实地探访

  ●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旧址

  今成爱国教育基地

  在火炬开发区西桠村校前路上,坐落着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中山县队旧址,现在历史建筑物已经不存。9月2日,记者来到这里,悼念那段峥嵘岁月里的中山战士们。如今,在旧址上建成的,是一所西桠创新幼儿园,同时也是爱国教育基地。

  1938年12月9日,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中山县队(简称“抗先”)在此成立。战争期间,抗先在宣传、动员群众抗日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与此同时,中山游击大队(亦称别动大队)也在此成立,队里培养了大批善战的游击队员,他们日后在更大的战场上发光发热,成为珠三角乃至粤中、粤北敌后游击战争的骨干。

  1939年7月至9月间,日军两次试图横门登陆,中山县委以“抗先”名义,成立横门前线指挥部,发动大量抗先队员和妇协会员上前线参加劳军、运输、救护等工作。县委还组织一支集结武装,与中山县守军一起开赴前线与日军对峙,打响了中山抗击日军第一枪。由于全线军民齐心御侮,两次打退日军的疯狂进攻。

  记者走访了解到,现在正值开学,园内不时传出孩子的欢声笑语。幼儿园出于疫情防控需要,不对外开放。不过,在幼儿园门口,一座“红色小书屋”格外显眼,长、宽、高约40厘米,里面摆着多种文献书籍,如《中山火炬开发区旅游导览》、《十九大报告》、《孙康与横门保卫战》等,供家长、游人翻阅。据幼儿园负责人介绍,这所小书屋由中山市委支持建造,属于爱国教育内容的一部分。

  ●大环抗战英雄纪念亭

  成为火炬区的热门景点

  9月2日上午,记者来到火炬开发区大环村,在多位村民的指引下沿着中环正街一路前行,不消十分钟,便在石鼓公园上找到了大环抗战英雄纪念亭。

  大环抗战英雄纪念亭建于1982年,是该村村民为纪念在抗日战争期间英勇为国捐躯的乡民而建。该纪念亭的牌匾为欧初所题,纪念亭旁竖有石碑一块,上面镌刻先贤之英勇抗敌事迹及在抗战中牺牲的烈士简介。

  石鼓公园内还有一条整齐排列的、颜色鲜红的大环党史教育长廊,这条教育长廊由八块展览牌组成,分别介绍了党史人物张鹏光,烈士黎民惠、黎源仔,抗战堡垒户许玉英、蔡玉霞、蔡杏珍,抗日爱国侨属黄棣彩的生平事迹等内容。

  据展览牌记载,牺牲烈士黎民惠出生于1920年,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后,随着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黎民惠被党派到广游二支队任中队政训员。1941年10月22日,在粉碎日军海陆空围攻我西海根据地时,黎民惠带领一个班阻击试图渡过河涌的敌人,他站在涌边大榕树后,一边指挥一边用步枪射击,不幸被敌弹击中头部,英勇牺牲,年仅21岁。时人悼曰“珠江染碧血,西海颂丹心”。

  黎源仔与黎民惠同年,牺牲时年仅23岁。1943年的,在一场对抗日伪军的战役中,黎源仔带领突击队攻入敌营,奋不顾身冲在前面,不幸被打中头部当场牺牲。

  革命抗战的年代逐渐远去,但革命英烈的事迹却永远被铭记。如今,大环抗战英雄纪念亭成为了火炬开发区的热门红色景色之一,无数党员干部慕名前来参观学习,他们用实际行动缅怀革命先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人物故事

  ●抗日英雄黄健:

  五度入狱初心不改

  在西区马山北部的山脚下,一栋已有百年历史的广府建筑静静矗立着。推开已有些许褪色的红色铜钉门进入院子,一左一右两棵大树首先映入眼帘,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洒在地砖上,院子内干净整洁,只有零星几片落叶与地上的蜗牛为伴。这座建于清朝末年的房子,便是黄健故居。

  故居占地面积约360平方米,共有两层,如今一层为图片展区,屋内古老的砖墙和50多张图片诉说着黄健的传奇一生。

  黄健是中山农民自卫军及“卖蔗埔起义”的组织者之一。他于1906年出生在长洲后山村,曾因参与革命和抗战工作,7年间5次被捕入狱。受父亲爱国思想的影响,从小就萌发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黄健虽然从小家境优渥,但他与其他富家子弟不同,看到社会的不公平,愿意为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发声。”故居工作人员介绍道,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夕,黄健从日本抵达上海,担任爱群小学校长,并参加反帝大同盟宣传工作。“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在带领队伍声援十九路军抗日示威游行时曾遭逮捕,获释不久又因张贴抗日标语再遭逮捕。黄健在狱中饱受精神折磨和肉体摧残的痛苦,但依旧坚持在狱中编写《铁窗报》唤醒难友,后由“七君子”之一的史良律师出庭辩护获保释出狱。1933年底,黄健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干事,编印出版《要人报》开展抗日宣传。次年初,再遭第五次被捕,直至1934年年底才被保释出狱。

  第5次出狱后,黄健和妻子杜岚辗转到澳门集资办学,兴办教育,并亲自编写宣传抗日的教材,对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41年,黄健在澳门发动募捐,向社会募集物资、资金支援八路军和新四军,并把濠江中学改为免费中学,收留苦难同胞子女就学。1949年10月1日,黄健夫妇克服澳葡官员的重重阻拦,在濠江中学升起澳门第一面五星红旗。(记者 查九星、陈雪琴、陈家浩、李鑫、陆倩柔、陈志瞳、缪晓剑、余兆宇)

(责编:张晨牧、李语)
人民广东

人民广东

粤港澳大湾区发布

粤港澳大湾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