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网站公布了第一季度餐饮食品抽验结果,其中一项结果为44.4%的大米及米制品抽检产品发现镉超标。市食药监局共抽检18个批次,有8个不合格批次。市食药监局16日表示,不便透露被检出镉超标大米的品牌。
镉是自然界天然存在于地壳中的一种重金属,银白色有光泽,质软,耐磨,有韧性和延展性,易燃且有刺激性。易溶于氢氧化铵、硝酸和热硫酸,难溶于硫酸和盐酸,不溶于水。镉是炼锌业的副产品,主要应用于冶金、塑料、电子等工业生产和加工领域。
我国《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12)规定大米中镉限量标准是0.2mg/kg,这与欧盟的标准是一致的;而日本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规定大米中镉限量标准是0.4mg/kg。相比之下,我国标准更严格一些。
通报中镉超标的8批次米及米制品生产厂家、品牌标识分别为:湖南攸县大同桥镇大板米厂生产的“高安大米”2批、无商标名大米1批,湖南攸县高和夏生大米厂生产的“高安大米”1批,湖南衡东县大浦镇东洋米厂生产的无商标名大米1批,湖南攸县石羊塘日星大米厂生产的“好日子”珍珠米1批,东莞市道滘金盈米制品厂生产的“东莞米粉”1批,东莞市道滘联合米制品厂生产的“翠竹排粉”1批。
东莞市初步查明东莞道滘金盈米制品厂被通报的批次产品共生产2400公斤,其中1600公斤销往东莞市虎门镇,800公斤销往广州市,企业已启动了主动召回程序;东莞道滘联合米制品厂被通报的批次产品共2000公斤,全部销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约有500公斤被广州食品药监局查封。
今年2月27日,曾有媒体发布《湖南问题大米流向广东餐桌?》的报道,称广州市场随机抽取多批次湖南大米,结果均显示镉超标,属于不合格产品。湖南省政协的一份议案显示,近年来,湖南省出口(外销)农产品因有毒有害物质超标,被拒的次数逐渐增多。
省质监局组织对全省618家(目前全省共有729家大米获证生产加工企业,其中111家停产)大米生产加工企业成品库房中的大米产品进行抽样,开展重金属镉含量项目的检验,共抽检大米成品762批次,合格751批次,不合格11批次,合格率为98.6%,不合格大米成品原料来自外省和本省部分地区。 省工商局共组织抽检大米342批次,其中重金属镉含量项目合格322批次,不合格20批次,合格率为94.2%,不合格大米来自外省和我省部分地区。 省粮食局组织对库存粮食进行抽样检验,全省共抽样473批次,重金属镉含量等卫生指标全部合格。
近期广州市查出了一批镉超标大米和米制品。5月21日广州市食安办通报,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5月20日,市长陈建华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并作出指示:食品安全事关百姓身体健康,要高度重视,绝不含糊。对已经查明的问题大米要全部下架封存并处理,决不能让问题大米流向市民餐桌,而且要研究加强监管的机制和措施,尽最大能力保障市民的食品安全。
镉污染对人类造成危害,最早在日本被发现,日本因镉中毒曾出现“痛痛病”,中毒者全身骨质疏松严重,极易骨折,情况最严重者,身上曾同时出现100多处骨折。但就算代谢差的,也需要累计十几年的量,才有可能致病。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教授潘根兴建议:“在无法立即消除大米中镉含量较高倾向的情况下,比如多吃些海产品、豆类产品、瓜子等含锌量较高的食品,以‘颉颃’食品中含量过多的镉,降低患病的危险。同时,南方人应该搭配多吃北方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