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十五運會定格許多難忘瞬間

全運大視野:精神文明在大灣區閃耀

2025年11月21日08:5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隨著各項賽事陸續收官,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即將落下帷幕。在這場聯通粵港澳三地的體育盛會中,人們看到了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必勝信念,看到了團結協作、並肩作戰的寶貴品質,也看到了中國青年一代自信樂觀、熱情友好的陽光氣質。

 羽毛球女子雙打獲獎運動員在頒獎儀式后自拍留念。本報記者 蔣雨師攝

羽毛球女子雙打獲獎運動員在頒獎儀式后自拍留念。本報記者 蔣雨師攝

超越勝負的體育溫度

全運賽場,關於拼搏與突破的故事接續上演。無論是身經百戰的名將,還是初出茅廬的少年,都滿懷志氣與豪情。

男子400米混合泳比賽中,浙江隊老將汪順收獲了自己的第十九枚全運會金牌。從2013年首次征戰全運會至今,他的運動員生涯寫滿了驚嘆號。

舉重賽場上,多名選手取得了超世界紀錄的好成績。在舉重男子102公斤比賽中,奧運冠軍劉煥華以抓舉185公斤、挺舉229公斤、414公斤的總成績超世界紀錄並摘得金牌。面對洛杉磯奧運會舉重項目級別調整帶來的挑戰,他表示將積極應對,“不管在哪個級別,我都會努力去拼。”

男子馬拉鬆比賽,寧夏隊選手何杰一路領跑並最終奪冠。沖線時刻,他眼含淚水、振臂歡呼。為了備戰全運會,他曾遠赴肯尼亞,與世界頂尖選手同訓。

熱血故事同樣在手球賽場上演。本屆全運會香港男子手球隊由業余選手組成,他們一路過關斬將,晉級四強,創造了全運會歷史最佳成績。“拼到最后一秒”的韌勁,成為這支球隊的標簽。

38歲的拳擊老將劉偉深吻拳台,告別20多年的運動生涯﹔30歲的跳水名將曹緣帶傷完成高難度動作﹔47歲的水球老將余利君第八次參加全運會,慷慨地與年輕選手分享經驗……他們的勇氣與堅持,超越了勝負,讓體育更有溫度。

廣東隊名將蘇炳添在田徑男子4×100米接力決賽中。環球時報記者 崔 萌攝

廣東隊名將蘇炳添在田徑男子4×100米接力決賽中。環球時報記者 崔 萌攝

是對手更是朋友的惺惺相惜

賽場內外,運動員們或並肩鼓勁,或坦誠切磋,既溫暖了時光,也為項目發展注入新活力。

乒乓球女單決賽落幕后,冠亞軍得主王曼昱和孫穎莎在新聞發布會上開啟了“互夸模式”。孫穎莎說:“曼昱是我最尊敬的對手之一,她非常有拼勁,抗壓能力也很強。”王曼昱笑著回應:“莎莎非常全面,她身上有很多優秀的特質,是我學習、追趕的對象。”作為國家隊隊友,她們經常同場訓練、同台競技,也共同成長。

游泳賽場,香港隊選手何詩蓓與河北隊選手李冰潔之間的互動令人感動。賽前互相鼓勵,賽后一起合影,何詩蓓稱贊李冰潔:“和她一起比賽感覺很棒。”李冰潔也在何詩蓓奪冠后送上祝福。

傳承與超越的故事,幾乎每天都在上演。17日晚,16歲的浙江隊選手陳妤頡以11秒10的成績奪冠,成為全運會歷史上最年輕的女子百米冠軍。賽后,她第一時間擁抱了亞軍得主、34歲的廣西隊老將韋永麗。韋永麗是中國首位入圍世錦賽女子百米半決賽的選手,也曾闖入11秒大關。“我在她的激勵下拿到金牌,中國田徑的‘接力棒’會一直傳下去。”陳妤頡說。

皮劃艇靜水男子1000米單人劃艇決賽,年輕的季博文獲得金牌,老將劉浩獲得季軍。兩人曾共同扛起中國男子雙人劃艇的大旗,在巴黎奧運會聯手奪得男子500米雙人劃艇金牌。季博文坦言,劉浩一直是自己學習的榜樣,帶領著自己成長。全運會賽場,他們以對手的身份相遇,更多了一份惺惺相惜。

男籃22歲以下組別決賽現場。本報記者 王 亮攝

男籃22歲以下組別決賽現場。本報記者 王 亮攝

加油助威的情感共鳴

從賽場內的吶喊助威到屏幕前的鼓掌喝彩,全運會激發觀眾強烈的情感共鳴。

全運會首次在澳門舉辦,為當地居民提供了近距離感受高水平賽事的機會。在女排成年組賽場,不少身著校服的澳門中小學生前來觀賽。濠江中學附屬英才學校的初二學生陳晉澔打過排球,他說:“隊員們在場上奮力拼搏,他們是我心中的榜樣。”

觀眾為奪冠者歡呼,也為失意者鼓勁。28歲的北京隊選手李佳蔓在反曲弓女子個人賽中獲得銅牌。這是她第四次參加全運會,現場觀眾的熱情支持,讓她感動不已,“有這麼多人給我們加油,我更有動力了。”

11月15日,全運會歷史上首個跨境馬拉鬆賽舉行。賽道沿線,市民們早早等候,揮舞著旗子吶喊加油。雲南隊選手張德順獲得女子組冠軍后表示:“這是一次被溫暖包圍的旅程。”

11月20日,羽毛球比賽在深圳市體育中心體育館決出5枚單項金牌,球館上座率超八成,現場氛圍十分熱烈。全運會羽毛球賽場媒體運行經理張楠介紹,開賽以來,羽毛球賽場人氣居高不下,團體決賽更是貢獻了全場爆滿的盛況。“為了確保賽事順利進行,我們對現場動線、各個區域等都進行了科學劃分,以提升觀賽感受。”張楠說。

十五運會組委會提前推廣觀賽禮儀規范和知識,讓人們對各項賽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皮劃艇激流回旋比賽的賽場變成熱鬧的科普角。不少觀眾邊看比賽邊討論規則:“順水門要借勢提速,逆水門要找准發力時機,要設計好穿過旗門的路線。”人們在享受觀賽樂趣的同時,也體會到選手們的不易。

相比其他場館,深圳光明國際馬術中心顯得頗為安靜。為了避免驚擾參賽馬匹,這裡沒有吶喊,甚至少有觀眾隨意走動。“一切都井然有序,這是對運動員和馬匹最大的支持,讓我們可以專注比賽。”上海隊馬術選手吳悅說。

全運會讓大灣區的情感聯結愈發緊密。廣東江門台山承辦十五運會男排成年組比賽,很多港澳球迷自駕前來“看排球賽,吃黃鱔飯”。香港游客顏先生說:“現在大灣區交通更便捷了,我連看了三場比賽。”“看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越來越好,我發自內心地自豪。”78歲的海外華人劉穎斌在賽場感慨,全運會成為凝聚鄉情的載體。

無數的溫暖瞬間被定格,這場粵港澳三地聯合舉辦的體育盛會,播下了團結、文明、奮進的種子,讓體育精神在大灣區閃耀,也流淌進每個人的心田。

(本報記者季芳、鄭軼、陳晨曦、劉碩陽、厲衍飛、曾華鋒、李碩、孫龍飛、王亮、陶相安)

(責編:王雅蝶、張永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