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場點睛:鰲魚飛天何以再現
還記得十五運會開幕式上,那尾驚艷無數人的飛天鰲魚嗎?
當它在會場上空緩緩“游入”,鱗光流轉,如夢似幻,瞬間將觀眾帶入一個奇幻瑰麗的世界。
如今,這尾令人念念不忘的鰲魚,又在廣州國際燈光節驚喜返場。當它與“小蠻腰”廣州塔同框亮相,流光溢彩,交相輝映,不少市民游客慕名而來。一同亮相的,還有芭蕉葉、木棉花、嶺南亭台等曾在開幕式上大放異彩的元素,它們共同點亮了夜空,再現了東方美學的詩意與浪漫。
其實,開幕式結束后,就有不少網友呼吁將鰲魚裝置保留下來,讓更多人感受它的震撼與美。如今,這份期待成真——這尾鰲魚不再只是開幕式上的“曇花一現”,而是“游”進了城市公共空間,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藝術與大眾的情感紐帶。
鰲魚為何如此令人傾心?答案藏在它獨特的中式美學與鮮活氣韻中。這尾長達27米的鰲魚,龍頭魚尾,龍須隨風自然飄舞,變色鱗片在燈光下流轉生輝。這背后,是設計團隊一次次打破常規、反復打磨的成果。憑借空飄與仿生技術的創新結合,鰲魚渾然天成、飄逸靈動,被網友譽為“中式浪漫”的天花板。
當然,它的魅力不止於形,更在於魂。傳說中,鰲魚是鯉躍龍門化龍之前的過渡形態,象征蛻變、進取與祥瑞,不僅常被用於裝飾嶺南建筑,還深深融入百姓的節慶生活。此次與十五運會的相遇,並非偶然——作為嶺南文化的代表性符號,“獨佔鰲頭”的寓意,與運動員勇爭第一的拼搏精神天然呼應﹔它承載的吉祥內涵,也與體育盛事傳遞的團結、友愛理念相得益彰。這條從傳統文化中游出的鰲魚,在科技的賦能與體育精神的浸潤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這次鰲魚的“返場”,不僅延續了體育盛會的熱度,也讓藝術走出舞台、融入城市血脈。大型賽會開幕式的精彩節目,往往凝聚了無數創作者的心血,也投入了大量公共資源。它們的藝術生命,不應隨著活動的落幕而終結。讓這些藝術精品在城市的公共空間中與人們重逢,不僅是對公共文化資源的充分利用,也是對藝術創作的最好尊重。鰲魚的“返場”,為大型活動后的藝術遺產如何“再活化”,提供了生動參考。
還有觀眾進一步提議,將鰲魚開發為小巧精美的文創產品,或讓它長期“遨游”於珠江之上,使這份美好融入市民日常。目前,相關部門已有計劃推出衍生品,讓這尾承載著文化記憶的鰲魚,以更多元、更親切的方式“游”進人們的生活中。
一尾鰲魚,從開幕式游到燈光節,游出了文化傳承的新路,也游進了人們的心裡。未來,願更多“鰲魚”游進我們的生活,游向更遠的未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