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母親”送七個孩子參軍抗日事跡傳遍東江
東莞率先將紅色故事納入非遺名錄

“當著大家的面,我為孩子們報名,做游擊隊的預備隊員。等他們長大了,讓他們為抗戰、保衛家鄉出點力!”在東莞大嶺山鎮的多所中小學,課間時常播放改編自“李淑桓紅色故事”的廣播劇《火鳳凰》。學生們仿佛置身於當年的群眾大會現場,認真聆聽這位英雄母親的鏗鏘話語。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從廣州輾轉香港辦學教書的李淑桓積極投身於愛國主義教育和敵后工作,先后送七個孩子參軍抗日,“革命母親”的名聲由此傳遍東江。
前不久,這段口耳相傳的紅色往事入選東莞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成為全市首個被納入非遺保護體系的紅色文化項目。放眼全省,也尚屬先例。
以紀實手法還原紅色故事
東莞大嶺山鎮對“李淑桓紅色故事”的系統性挖掘,始於2003年。那時,基層文化工作者正參與籌建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
“為了補充更多口述史佐証,我們翻閱大量回憶錄,尋訪多位東縱老戰士和烈士后代。”大嶺山鎮文化服務中心主任楊繼春回憶,在整理資料過程中,李淑桓等許多塵封的人物形象逐漸清晰起來。
抗戰期間,李淑桓在香港創辦時修學校。教書育人之余,她走街串巷為東江抗日游擊隊募捐,還在自己家裡收容失散戰士。
1938年起,李淑桓先后送出六子一女參軍,其中三個孩子在戰場犧牲。1941年,她在大嶺山秘密從事情報工作時不幸被國民黨頑軍殺害,年僅47歲。
這一連串令人動容的抉擇與犧牲,在李淑桓第六子郭際的回憶文章中被細細寫下。2004年,年近八旬的郭際重回大嶺山,尋找母親生前的足跡。“為了國家的勝利,小家犧牲一些也不算什麼。”他的這句話,深深觸動了楊繼春。
次年,楊繼春組織創作了以“送七子參軍”為主題的舞蹈作品,將李淑桓的家國情懷凝練成舞台上的情感瞬間,獲得不錯反響。自那以后,“李淑桓紅色故事”便成了大嶺山鎮開展文藝創作的母題之一。
李淑桓逝世80周年之際(2020年),大嶺山鎮啟動拍攝本土紅色題材電視紀錄片《英雄母親》,希望以紀實手法還原李淑桓其人其事。
李淑桓生前僅留下一張模糊的照片,其事跡主要依賴口述史與家族記憶,而最了解其中原委的郭際當時也已辭世。缺乏實物資料,成為創作過程中最大的難題。
幾經輾轉,攝制組聯系上了李淑桓的侄子、兒媳、孫子等親屬,找到了李淑桓及其子女的多張光榮紀念証和模糊照片的原版合影。依托珍貴的實物証據和口述線索,創作團隊得以補充關鍵信息,串聯起她的家世背景、人生足跡和革命經歷。
2021年,紀錄片在央視國防軍事頻道播出,並被中組部納入微黨課素材。這段故事,在更廣闊的舞台上被傳頌與銘記。
把故事真正講到人心裡
“她生前未加入中國共產黨,但是在我們的心目中,她是一位共產主義的女英雄。”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曾在回憶錄中為李淑桓寫下這樣一句沉甸甸的評價。
大嶺山鎮多年的挖掘與傳播,為非遺申報奠定堅實基礎。“在湖南、江西,已有不少紅色故事入選縣級、市級甚至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但在廣東,這還是新的探索。”楊繼春說,如此感人且催人奮進的事跡,理應被系統保護、活化利用,成為照亮當下的精神火種。
“‘李淑桓紅色故事’符合活態存在、保存完整、傳承譜系清晰、歷史証據充分等關鍵標准。”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該項目最終以“民間文學”門類入選,反映其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也為后續保護和傳播提供了依據。
創作於2015年的廣播劇《火鳳凰》,如今已成為非遺傳承與傳播的重要載體。“廣播劇以語言、音樂和音響效果為手段,能夠充分調動聽眾的想象力,與當代青少年形成特別的連接。”楊繼春表示。
2021年,大嶺山鎮還牽頭創排粵劇《烽火慈萱》,以傳統唱腔講述紅色傳奇。今年8月,該劇在李淑桓最后教書的大塘村再度上演。
“非遺保護的是文本的真實性,是后人講述故事的范本﹔而藝術創作則要把故事真正講到人心裡去。”楊繼春說。
接下來,大嶺山鎮將推動“李淑桓紅色故事”立體化傳播,依托廣播劇、粵劇、舞台劇等多種藝術形式,更廣泛地走進校園、村落與紅色遺址。
而這僅是開始。楊繼春期待,未來幾年,“百花洞戰斗”“兒童團長林樹連”等更多感人至深的本土紅色故事,也能以非遺之名,被保護、被傳承。
南方日報記者 王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