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5月廣東市場監管系統累計為560.4萬戶經營主體修復信用
首次公布修復助企“十個典型案例”

7月2日,廣東市場監管系統信用修復助企“十個典型案例”和信用監管“基層改革創新舉措”新聞發布會在廣州召開。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少華介紹相關情況。這是廣東市場監管系統信用首次發布修復助企典型案例和信用監管基層改革創新舉措。
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石,是營商環境的基礎,是經營主體安身立命之本。筆者從會上獲悉,2025年1—5月,全省市場監管系統累計為560.4萬戶經營主體修復信用,通過信用修復助力企業融資1.67億元,釋放了注冊資本30.88億元。
會上發布了“十大典型案例”,分別是深圳市市場監管局光明監管局開展信用修復助力某幼兒園獲批貸款﹔汕頭市市場監管局開展信用修復助力某土地開發有限公司完成股權轉讓登記﹔佛山市順德區市場監管局開展信用修復助力某檢驗有限公司銀行賬戶解凍並完成員工遣散費用結算和薪酬支付﹔韶關市市場監管局開展信用修復助力某皮具有限公司車輛完成年審並恢復在粵港兩地的通行﹔梅州市梅江區市場監管局開展信用修復助力某貿易有限公司遷往中山市﹔東莞市市場監管局黃江分局開展信用修復助力某汽車配件有限公司通過電商平台驗証並恢復網店經營﹔江門市江海區市場監管局開展信用修復助力某傳媒有限公司資金回流﹔吳川市市場監管局開展信用修復助力某商貿有限公司通過電商平台驗証並提高客戶轉化率﹔茂名市市場監管局濱海新區分局開展信用修復助力某工程建設有限公司重獲招投標資格並中標﹔清遠市清新區市場監管局開展信用修復助力某窗飾制品有限公司申請“小升規”獎補資金。
完善企業信用修復制度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點舉措,健全以信用為基礎的監管和治理機制能讓新質生產力獲得更好的發展環境、信用環境、營商環境。近年來,全省市場監管部門堅持上下聯動,合力固化企業信用修復“一口受理、一次辦成”機制,積極強化信用協同修復、深化信用修復幫扶、優化信用修復服務、創新信用修復模式、探索智慧信用修復,走好信用修復“最后一公裡”,做實監管服務“后半篇文章”,鼓勵違法失信當事人主動糾正違法失信行為,消除不良影響,為經營主體提供更寬鬆、更溫暖的監管環境。
會上還發布了一批信用監管“基層改革創新舉措”,包括廣州市市場監管局創新推行重點行業“信用+白名單”管理,打造“無事不擾、有呼必應”服務機制﹔深圳市市場監管局創新落實“星火貸”有關部署,以“個體深信貸”探索普惠融資改革新路徑﹔珠海市市場監管局創新開展食品生產企業信用監管,精准配置監管資源護航食品行業高質量發展﹔汕頭市市場監管局創新開展“信用沙盒”監管,探索新業態監管新模式﹔佛山市三水區市場監管局創新構建“1234”服務體系,創新打造“信用修復我撐你”服務品牌,推動信用修復“高效辦成、全程無憂”﹔江門市市場監管局創新開展局內綜合監管,提升“綜合查一次”改革質效﹔陽江市市場監管局江城分局創新打造“信用管家”服務機制,筑牢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信用基石﹔雲浮市市場監管局創新打造“四書一鈴”和“四位一體”信用服務體系,助力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等等,著力推動信用賦能護航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激發經營主體活力等。
南方日報記者 賓紅霞 通訊員 粵市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