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1035名高校畢業生志願者相繼投身我市鄉村振興事業——

青春“逆流”奔赴鄉野 漠陽大地淬煉人生

2025年06月12日10:01 |
小字號

當城市霓虹吸引著無數逐夢者時,有一群年輕人卻選擇“逆流而行”。他們在基層一線摸爬滾打,經歷風雨、練就過硬本領,讓成長的每一步都走得更穩健、更扎實。自2021年“廣東高校畢業生志願服務鄉村振興行動”啟動以來,共青團陽江市委招募了1035名青年志願者奔赴鄉村一線,他們分布在40個鎮(街)、45所學校,積極助力“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綠美陽江生態建設等領域,勇於擔當、主動作為,用汗水書寫青春答卷。

從大學象牙塔奔赴鄉村大課堂,他們如何融入鄉村振興之中?深入鄉村一線,挖掘青年志願者與鄉村之間的溫暖故事,記錄下這場青春與土地的深情對話。

“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我想用所學知識,為鄉村教育盡一份力,實現自我價值。”談起參與項目的初衷,韋功淅眼裡依舊閃著光芒。2023年,站在畢業的十字路口,滿懷一腔熱血,來自雲南的“00后”韋功淅和來自貴州的大學舍友羅文麗“一拍即合”,來到陽春市春灣鎮衛國小學擔任支教老師。

起初,學校缺少英語老師,韋功淅便主動擔任三年級的英語老師兼班主任。初上講台,望著30多雙圓溜溜的小眼睛,韋功淅既緊張又忐忑,孩子們也十分好奇地打量著這位遠道而來的老師。

學生學習基礎較差、班級秩序較為混亂、如何轉變自身身份、如何與孩子相處……種種難題接踵而至,令這位新手教師倍感焦慮。“崩潰的時候在辦公室大哭了一場。”韋功淅擦干眼淚,工作還得繼續干。那段日子,除了整理教案、批改作業,韋功淅還時常琢磨著怎麼教好這幫孩子,學校也專門安排了一位老教師與她“搭班”。

搭班老師傾囊相授教學“秘笈”,從如何樹立教師威信,到巧妙地引導調皮學生等一一細心指導,韋功淅也逐漸找到了教學節奏,不斷提高教學技能,快速成長起來。不僅如此,學校還為支教老師修建了新宿舍,提供堅實的后勤保障,並定期組織校內培訓、派新教師外出學習。這段經歷,不僅讓韋功淅收獲了寶貴的教學經驗,更讓她懂得了教育傳承的力量。

面對英語基礎薄弱的現狀,韋功淅深入了解學生的個性,堅持因材施教,注重課堂互動,通過寓教於樂的方式激發學生對英語的興趣。

村裡多是留守兒童,韋功淅也密切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主動與家長溝通反饋學生情況,並多次開展家訪工作,架起家校共育的“連心橋”。

短短一年多時間,班裡的孩子從不敢開口說英語到能用英語進行情景對話,課堂氛圍從沉悶變得活躍,英語成績排名也從全鎮第十二名躍升至第一名。“當初班上最調皮的那個孩子,現在家長都向我夸他成了‘小暖男’呢!”韋功淅自豪地說。

一行行板書、一句句教導,成為了縮小城鄉教育資源差距、撒播知識與希望的種子。在韋功淅的辦公桌面上,擺放著孩子們送來的禮物,既有親手制作的折紙,也有可愛的玩偶,她感到“心裡特別甜”。韋功淅也會把家人寄來的土特產分享給同事和學生,還給他們講述家鄉雲南的故事。

許多人問:“你怎麼千裡迢迢從一座山到另一座山?”韋功淅笑道:“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做一件讓自己終生難忘的事情。”

“鄉村需要青年,青年更需要鄉村”

“這裡山清水秀,但基礎設施落后,多是留守兒童和老人。”兩年前初到陽春市永寧鎮,安徽年輕小伙郭嘯天仍記憶猶新,“沒想到在繁榮的廣東,還有這樣的地方。”

臨近畢業,郭嘯天在網上了解到“廣東高校畢業生志願服務鄉村振興行動”項目。“我想去更遠的地方,做更有價值的事。”出於對祖國建設、鄉村發展的責任感,也為了不負黨員爺爺對自己的諄諄教誨,郭嘯天選擇當一名光榮的鄉村振興志願者。

永寧鎮位於陽春市西北部,是陽江市的偏遠鄉鎮之一。郭嘯天被安排到鎮農業農村和建設規劃辦公室工作。初來乍到,郭嘯天“水土不服”:面臨溝通障礙、飲食差異和氣候變化等各種困難。但這些,並沒有降低他的熱情。

2023年9月,台風“海葵”襲來,永寧鎮大雨瓢潑。剛來不到一個月的郭嘯天便接到了緊急任務,轉移房屋存在安全隱患的群眾、排除崩塌隱患點。“雨水已經漫過了膝蓋,我們挨家挨戶敲門排查隱患,很累!”這是他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基層”二字的分量。

這次特殊的工作經歷,讓郭嘯天認識了不少新朋友,在這之后的每次偶遇,他們都能准確地喊出他的名字。被大家記住的鼓勵,讓郭嘯天更加堅定志願服務的選擇。

“比起坐在辦公室,我更喜歡和村民打交道。”郭嘯天介紹,他幾乎每天都下鄉。為村民測量宅基地、參加志願服務活動、參與應急搶險工作……在日復一日的奔走中,郭嘯天逐漸讀懂了基層的溫度,真正融入到鄉村發展之中。

郭嘯天還積極創新工作方法,牽頭建立標准化的宅基地申請材料清單和審批流程圖,與部門協調推行一站式審批模式,以提高審批效率,有效緩解了發証周期長、程序繁瑣的問題。

“小伙子熱心腸,平易近人、踏實肯干。”受助過的居民謝強稱贊道。鄉親們給他送上自家種的蔬果,有時候還會請他到家裡吃頓飯、喝口茶。“永寧人民淳朴善良,他們的感情很真摯,這也是我一直堅持下來的理由。”雖然基層工作艱苦,但郭嘯天收獲了信賴和贊譽。

“鄉村需要青年,青年更需要鄉村。”將近兩年的基層工作,讓郭嘯天深入了解國情、民情,不斷得到磨煉和提升,變得更獨立堅強,心態更平和樂觀。“鄉村是一座寶礦,還有更廣闊的天地等著我。”對於從小在農村生長的郭嘯天而言,農村是他的“舒適圈”。服務期滿后,他打算繼續扎根基層工作,在田間地頭發光發熱。

“為鄉村發展帶來活力與希望”

韋功淅和郭嘯天的奮斗歷程,正是鄉村振興事業中萬千青年奉獻的生動縮影。這群朝氣蓬勃的志願者們,正以支教助學、產業幫扶、基層治理等多元方式深度參與鄉村建設。這場“奔赴”,既讓青年在基層實踐中淬煉成長,也為鄉村振興注入澎湃動能。

“這幾年,我校六年級陸續有多位同學因成績優異被陽春市實驗中學錄取,這對鄉村學校來說實屬不易。”採訪當日,陽春市春灣鎮衛國小學校長馮佳植走在學校走廊上,望著教室裡孩子們在支教老師指導下專注學習的身影,由衷感慨道:“多虧有了這群支教老師!”

多年支教老師的接力相助,不僅解決師資緊缺、教師老齡化的難題,提升了教學水平,還給山區孩子帶來了希望,給學校帶來了活力,為當地的鄉村教育增添了生機。“支教老師們不僅在教學工作和競賽活動中屢創佳績,突破一個個‘奇跡’,還積極開展趣味運動會、演講比賽、合唱比賽等活動,助力孩子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馮佳植說。

青年志願者積極進取、勇於創新的勁頭,也正是鄉村振興亟需的“精氣神”。“年輕人的加入為部門注入了新活力,他們創新工作方法,利用信息化、數字化技術提高工作效率,更帶動了整體工作氛圍,現在大家干事創業的積極性更高了。”永寧鎮農業農村和建設規劃辦公室主任黃祖鋒說。

要讓青年留得住、干得好,離不開政策保障與組織關懷的雙向發力。近年來,為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就業,陽江積極落實鄉村振興志願者優惠政策,包括工作生活補貼、社會保險及住房公積金、專項招聘等,吸引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去、到一線去。“我們還通過開展一系列培訓,不斷提升志願者的綜合素質和服務水平,讓青年志願者在奉獻中不斷成長。”共青團陽江市委有關負責人介紹。

在深入鄉村前,省、市項目辦會集中組織全體志願者開展崗前培訓,邀請資深講師開設針對性強、實用性強的課程,為志願者搭建學習平台。結合節假日,陽江各級團委(項目辦)也加強服務管理工作,提升志願者的歸屬感和獲得感,傳遞關愛與溫暖。在志願者服務期滿之際,團市委(項目辦)還開展就業創業技能培訓、心理輔導等課程,引導和支持期滿志願者扎根當地發展,提升他們就業創業的能力。

展望未來,團陽江市委將持續搭建青年返鄉入鄉“有事干、有盼頭、留得住”的廣闊舞台,提供有力平台和有效途徑,讓更多青春腳步丈量鄉土大地,在鄉村振興征程中書寫新時代青年的擔當答卷。

(責編:朴馨語、張永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