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構建空地一體化救援網絡
硬核技術筑牢防災減災“智慧”體系

5月12日是第17個全國防災減災日,近年來,廣東在防災減災工作中,創新性研發並應用“硬核”技術與設備,為全省增強災害預防能力打開了新思路,也為現代防災減災體系建設與發展筑牢了“智慧”之基。
設置超千個地震監測站點
“距地震波到達還有30秒,請注意防范!”手機屏幕閃爍,地震預警提示音響起。廣東省地震局信息中心應急技術室主任王挺介紹,一旦發生地震,地震局在數秒內就能捕捉到並發出避震預警,為人們爭取更充分的提前避險時間。
王挺介紹,地震預警是利用電磁波傳播速度遠快於地震波的原理實現的,“電磁波傳播速度為300000km/s,是地震縱波、橫波的數萬倍。一旦捕捉到縱波,就可以通過通信信號搶在破壞性較強的橫波到達前,提前發出地震警報。”
如今,廣東已在全省布下地震監測預警的“天羅地網”。王挺介紹,為了能第一時間捕捉到地震動向,目前全省共有1個省級預警中心、1172個地震監測站點、1463個地震預警專用終端。
除了提供地震預警,廣東還會給重大工程提供地震“體檢”服務,虎門大橋、港珠澳大橋、中國散裂中子源等重大工程都在使用這些“體檢方案”。
科技創新是提升全省防災能力的關鍵驅動力。近年來,廣東在三防領域做了不少創新性探索,不斷破解應急管理難題。
“智慧三防”決策指揮系統是一大代表性成果。省應急管理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系統將氣象、水文、水利、自然資源、交通、住建等多部門的實時數據匯集到一個平台並構建“7+1+1”的指數模型。
“它就像人的大腦,能在實時數據的基礎上,自動分析、模擬研判未來風險走勢。”省應急管理廳相關負責人說,包括哪個流域水位異常、哪個山體有滑坡風險、哪個村庄人員密度高,該系統都能迅速提供數據並更新風險指數,大大提升了災害預防效率與科學性。
廣泛應用新質救援技術與裝備
新技術、新設備在救援場景中的成熟應用,來自一次次不懈的研發與測試。以廣電700MHz空中應急通信基站測試為例,去年10月以來,省應急管理廳已組織完成20余次大型固定翼無人機、中型復合翼無人機搭載三網通的實機測試。
“這項技術破除了應急通信基站只能建在地面上的難題,無人機將基站帶至空中后,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地面災害對通信的影響。”省應急管理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基站最大通信容量為1800人,助力廣東在極端情況下的應急通信保障能力“更上一層樓”。
新質救援技術與裝備的廣泛應用,是全省救援減災工作的“有力武器”。近年來,廣東廣泛應用新質救援裝備,構建空地一體化救援網絡,不斷提升水陸空立體救援能力。智能排澇機器人、子母式排澇車、垂直供排水搶險車等高效裝備聯合作業﹔吊臂式排澇車單台最大排水量達6000立方米/小時,迅速化解災區內澇險情﹔H-175直升機搭載應急航空特戰隊員索降開辟臨時起降點,協同“蜂巢吊籃”實現被困者迅速轉移。
廣東還引進並應用Ka-32直升機、Mi-171直升機等“硬核”機型,並打造“空地一體化”航空救援專業隊伍,提升全省應急航空救援能力。其中,Mi-171直升機可執行人員機降、索(滑)降、空投物資等重要任務,極大延伸了搶險救援的“觸手”。
南方日報記者 曾良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