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音樂成為一生的愛好和陪伴
——走近廣州青年交響樂團

![]() |
廣州青年交響樂團在瑞士韋爾比耶音樂節演出。 |
珠江畔,二沙島,星海音樂廳臨江而立,似一架撐起蓋面的鋼琴。
一曲《雀鳥》掀起熱潮。最后的音符落下,掌聲響徹全場。廣州青年交響樂團(以下簡稱“廣青交”)的“看家曲目”風採依依。
作為中國首個由職業樂團建立和管理、首個擁有“音樂季”的非職業青年樂團,2011年成立以來,廣青交建立起“少年基礎班—少年交響樂團—青年交響樂團”三級梯隊。將近2000個孩子從這裡走出,考入樂團時,年齡最小的6歲,離開樂團時,年齡最大的25歲。
在廣州,這樣一種以樂團形式開展的音樂教育,帶給人怎樣的啟示?
“音樂提高我們對美好的敏感度和對世界的感知力”
一個月前,香港藝術節,歌劇《卡門》首演,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博士王婧怡買了票。序曲響起,她仿佛回到2011年的夏天。
當年還是初中生的她,背著琴盒,第一次走進二沙島的排練大樓。參加廣青交的第一次樂隊合排,就是《卡門序曲》,她心裡直打鼓:近百人一起演奏,會不會亂成一團?“當指揮棒堅定地落下,雄壯和諧的樂聲從一群同齡人的手中奏響,每一聲镲都擊中我的心弦!”第一次合排,讓王婧怡感受到音樂的魅力。
廣青交成員最愛合奏,理由有很多:“聚光燈照向我們,集體給我安全感”“更能體會音樂豐富的層次”“目標一致,一起演奏好一首曲子”。
他們慢慢懂得:何時將旋律讓出去,何時把旋律接過來,怎樣來配合,如何去襯托、聆聽、合作,最終將幾串音符變成恢弘立體的樂章。“這是‘和而不同’。”王婧怡如此總結。
合奏並非易事。快一點、慢一點,節奏就亂了,高一點、低一點,音准就沒了。嚴格的要求、嚴謹的訓練、嚴密的配合,廣青交給孩子們埋下一顆集體主義的種子。
這背后是有力的專業支撐。參照職業樂團的建制和管理體系,廣州交響樂團對廣青交進行專業化管理:在廣交大樓專屬場地,由廣州交響樂團的各聲部首席和資深音樂家教學,對所有青少年樂手進行免費、全面的交響樂技術訓練。
“孩子們總是那麼認真,有朝氣,那麼熱愛音樂,而且希望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他們的這份愛。”廣青交音樂總監景煥見証他們的成長。她帶著樂團走進學校,讓孩子演給孩子看﹔參演免費普及音樂會,讓孩子們帶領觀眾走近交響樂﹔走出國門,將中國青少年的風採帶向海外。
景煥清楚記得,2019年是中日青少年交流促進年,廣青交到日本福岡和東京演出,日本觀眾驚訝於這些孩子用業余時間組建的樂團能達到如此專業的水准。“有觀眾感慨,閉起眼睛來聽,跟職業樂團沒有差別。”
最讓王婧怡難忘的,是那場演出返場時和觀眾共同完成的《花會開》——日本福島大地震的賑災公益曲目。“我坐在第一小提琴聲部外側,清楚地聽到有觀眾開始在副歌跟著唱。”那一刻,她覺得音樂的價值具象化了,“音樂提高我們對美好的敏感度和對世界的感知力”。
第一次演出成功,第一次登上舞台,第一次出國巡演,第一次與名家合作……成員的記憶,始終和集體相連。他們享受著鮮花與掌聲,也更明白付出的意義、合作的分量。
“音樂是他們的快樂源泉,也塑造了他們的人格”
廣青交成立10周年音樂會,離團多年的成員趕了回來。在美國攻讀博士的陸衍霖是其中之一。演出節目單、巡演團員手冊、廣青交團員証……陸衍霖的行囊,有個裝滿廣青交記憶的文件夾。“這裡培養了我對專業的敬畏心。原本雜亂無章的音樂,在老師的細致打磨后,逐漸顯現威嚴壯麗,這帶給我強烈的震撼:原來好的音樂是這樣的,原來隻有這樣才能創造出好的音樂!”
高考報志願,他選擇了歷史學,但對音樂專業多有眷戀。面臨困惑,他請教和他有多次演出交流的大提琴家馬友友。馬友友的回答至今激勵著他:“人是一切的出發點和歸宿,人文和藝術都在探討作為人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我們更希望培養出擁有健全人格的公民,讓音樂成為他們一生的愛好和陪伴。”廣州交響樂團副團長、廣青交團長陳智敏介紹,最終走上專業音樂道路的廣青交團員不超過15%。“音樂是他們的快樂源泉,也塑造了他們的人格。”
廣青交樂團首席林浩毅就讀新聞傳播專業。他認為,音樂幫助他更好地共情。“在學音樂的過程中,我更能理解話語背后的情感。”於他而言,“音樂是百變的調味劑”。
廣少交樂團首席戎仲桓感知到觸類旁通的美。“物理的波函數與音樂相關,數學的反比例函數圖像與樂譜相似!”當問及小升初有沒有壓力時,他回答得極為干脆:“我是班裡考試前三名,學習累了,音樂能讓我放鬆。”
用業余時間培養有專業水准的樂手,讓成員全面發展,是廣青交的理念。琴課上,老師們教演奏技藝,也講歷史人文、哲學思考。教曲目《逍遙游》,先重溫庄子名篇,再體悟老庄哲學,最后引出琵琶和大提琴的交相輝映﹔教管弦樂《中國心》,引導孩子們思考樂器與主題的表意關系……想象力與邏輯思維、人文素養與音樂底蘊,一起修煉。
“經過系統訓練的成員們,會帶動所在學校樂隊水平的提升,不少孩子成為校樂隊的主力。”陳智敏說,從長遠看,會為我們的未來注入藝術基因,培養出一大批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中國音樂從孩子們抓起,是這麼好!”
小紅書上,賬號“廣州青年交響樂團中提琴聲部”發布了一條趣味轉場視頻。孩子們專門用這個賬號記錄自己國外巡演的足跡。
孩子們因音樂啟程,路上卻不隻有音樂。每次去外地演出,日程允許的情況下,樂團都會組織成員們去文化地標游覽。年齡大一點的會帶著年齡小一點的成員做攻略,探索城市的人文景觀。休息時,成員們自覺成組,“小樂隊”訓練起來。
“在西班牙巡演時,團裡的孩子在街頭和當地的小朋友一起踢足球。”陳智敏記得很清楚,“他們很容易融入新的環境。了解每座城市的風土人情,也是讓孩子成長的歷程。”
小小年紀遠渡重洋,“家長大多以粉絲團的身份來音樂會捧場,每次也隻有十幾位。我們的孩子都由導師來管理。”除了老師的照顧,團員間也互幫互助。“去國外演出,年齡最小的孩子還在讀小學,年齡大的上大學,‘以老帶新’,相處融洽。”陳智敏說。
“每天練琴兩小時”“其他學科為主,練琴佔20%”……即使是廣青交中年紀最小的少年基礎班,每個孩子也有自己的“日程表”。每天固定一個時間學習音樂,讓他們逐漸形成了較強的自我管理和選擇能力。
作曲家趙季平曾感慨:“廣青交讓我看到了中國音樂從孩子們抓起,是這麼好!”
毫無疑問,作為當今人類文明的關鍵要素之一,音樂的意義已遠超娛樂功能,滲透到文化、社會、情感、心理等多個層面,日益成為塑造個體與集體的重要力量,其多維價值印証了貝多芬的觀點: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從賈湖骨笛的“其聲清越”到曾侯乙編鐘的“金聲玉振”,樂聲悠揚地流淌於中華文明的最深層。“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美育傳統,形塑著一代代中國人的理念、智慧、氣度與神韻,不斷續寫著“禮樂之邦”的故事。
廣州青年交響樂團的故事,未完待續。音樂曾讓他們相聚,也會讓他們在人生路的更遠處、更高處再次相遇。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08日 2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