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廣東縱深推動文明鄉風建設為“百千萬工程”賦能增效

2025年04月24日11:28 | 來源:南方日報
小字號

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和豐富活動照亮廣袤鄉村、充盈“精神糧倉”,移風易俗新風尚成為年輕人的“新時尚”,鄉村“美麗資源”不斷喚醒,文旅融合奏響富民樂章……文明植阡陌,新風潤鄉野,廣東2.65萬個行政村(社區)正在經歷一場文明鄉風建設的深刻蝶變。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廣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錨定“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下稱“百千萬工程”)實現“三年初見成效”目標任務,突出作用於人,建立完善“11234”文明鄉風建設體系,扎實開展思想鑄魂、新人培育、移風易俗、家風家教、基層治理、美麗鄉村、文化潤心、文旅興農、能人培養、科教助農“十大行動”,推動嶺南鄉村由表及裡、塑形鑄魂的全面躍升,匯聚向上向善力量,涵養剛健朴實文化,激發鄉村全面振興的磅礡動力。

筑牢服務基底

搭好“大平台”供給“好內容”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廣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綿綿用力、下足功夫,建設文明實踐陣地、擴充鄉村文化空間等“硬陣地”,精准提供基層宣講、文明實踐活動等“軟服務”,實現“群眾在哪裡,文明鄉風建設就延伸到哪裡”。

積極發揮全省2.8萬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功能作用,廣東近年來先后打造文明實踐帶、文明實踐綜合體、文明實踐街區15個,建成湛江“咱家鋪仔”、河源“東江小寨”等特色陣地2.4萬個。21個地級以上市均建設嶺南書院,牽頭帶動5000家新華“悅讀空間”、各類圖書館、書房、書吧等閱讀資源,構建起“書院+書房+書吧”城鄉閱讀新模式,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文化大餐”。

文化空間“靚”起來,鄉村文化“活”起來。

廣袤田疇間,“百千萬工程”宣講團、好人宣講團、青年宣講團等2000余支宣講隊伍覆蓋全省,形成“思政教師+理論骨干+百姓名嘴”的宣講矩陣﹔茂名荔枝樹下,辦了1300余場培訓活動的“柏橋講堂”持續火熱開課,將黨的創新理論與鄉村振興、荔枝文化、農房管控等內容融合起來﹔全省“黨史小屋”“肇城宣理”等20余個基層宣講品牌,開展2萬多場次宣講活動,覆蓋8000多萬人次……

廣東各地還結合實際,文明實踐陣地與黨政機關、文藝院團、國有企業“牽手”,打造“一村一史”“一村一歌”“一村一舞”“一村一賽”等鄉土特色文化品牌,舉辦“我們的節日”“講村史、展村史、傳村史”系列主題活動,開展客家山歌、醒獅、英歌舞、龍舟賽等特色民俗活動10萬多場次,創新開展鄉村歌手大賽、“村超”“村BA”等高品質文體賽事,讓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時代光彩。

“家庭關系緊張,如何和子女良好溝通?”“工作久坐傷腰,如何更好塑形強體?”“手機功能強大,怎樣用手機拍出好照片?”……各地文明夜校根據群眾訴求,提供針對性、個性化的“課程”,豐富群眾精神生活、提高群眾技能。值得一提的是,各地還結合資源稟賦、百姓生產生活等實際,創新推出文明實踐夜間模式、假期模式、共享模式、快閃模式,打造理論夜校、夜間自習室、24小時“幸福書吧”等特色品牌,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文明實踐優質文化供給模式。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廣東主動作為,在潤物細無聲中培育文明鄉風助力“百千萬工程”,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精神世界越發充實、內生動力更加澎湃。

激活內生動能

既是“受益者”更是“建設者”

人是鄉村建設的主體,實現文明鄉風靠的是廣大農民。在廣東各地,當搭建的平台、供給的內容與群眾精神需求同頻共振,一場“從受益者到參與者、建設者”的角色蝶變正悄然發生。

“別忘了,形體步態公益課每周四晚開課!”“聽說了嗎,鶴山市南國粵劇團的專業演員要在咱們家門口連著表演4天。”3月至今,江門“文明yeah(夜)集”活動已辦了200余場,一批有情懷、有擔當、懂專業的群眾自願加入,成為文明實踐“合伙人”,夜集活動得到進一步豐富。

在惠州,清晨總有一群特殊跑者,身著馬甲,手持長夾、腰系環保袋,在慢跑中不時俯身撿拾垃圾,既環保又健康,“撿”出文明,“跑”出風尚。撿跑志願者魏鳳琴說:“目標是跑過的地方都是干淨的!”

廣大群眾積極主動參與到文明實踐中來,並在推進移風易俗中擔當傳播者、踐行者。

清明祭掃時,佛山市順德區的曾女士跟往年一樣,在義賣點購買鮮花獻給自己的親人。“祭掃方式不管怎麼變,對故去親人的感情不會變,鮮花祭掃更環保。”鮮花追思、“雲祭掃”等形式得到越來越多群眾的支持響應。

今年蛇年春節期間廣東小額紅包、開門利是火爆出圈,不少年輕人和“新廣東人”主動在社交媒體等網絡渠道點贊廣東“講心不講金”的好做法,引得全國網友們紛紛留言:“向廣東學習,紅包圖個好意頭,拒絕比闊!”

文明餐桌反對鋪張浪費,“道德紅黑榜+文明積分制”激勵家家參與、戶戶爭先,更有鄉賢牽頭成立志願服務隊,村民自發組建廣場舞隊、村史編寫組,將文明新風編入村規、寫入村歌……

文明新風吹拂下,廣大群眾思想觀念、行為習慣、精神風貌深層次轉變,自發的行動點點星火匯聚成炬,推動一大批農村道德典型涌現。去年以來,廣東共推選鄉村地區身邊好人近90人,各地建設好人館、鄉賢館、道德長廊、名人文化公園,崇德向善氛圍愈發濃厚,形成“一人帶一戶、一戶帶一片”的正面效應,讓文明鄉風成為群眾“看得見、摸得著、願意干”的自覺追求,成為有效支撐“百千萬工程”實施的精神動力。

盤活鄉村資源

實現“富腦袋”又“富口袋”

文明鄉風賦能“百千萬工程”。這場聚焦“人心”的變革,正重塑嶺南鄉村的價值坐標與發展圖景,春風化雨、成風化俗,不斷增強鄉村文化“軟實力”,更由此不斷夯實鄉村振興“硬實力”。

一方面,廣東各地改善人居環境、提升農村風貌,鄉村增顏提質、升級煥新﹔另一方面,文化“軟實力”成了發展“硬支撐”,通過盤活資源、村民在家門口端起“文化碗”、吃上“旅游飯”,可喜的變化不斷發生——

汕尾創新實施“強村公司+鄉村工匠”模式,組織“鄉村工匠”就近參與農房“微改造”,謝俊彬是海豐縣梅隴鎮謝厝鄉人,他和其他8000多名有手藝的村民一樣,用自己的技能保護傳統鄉村民居。在河源市紫金縣龍窩鎮禮坑村,干淨整潔的道路貫穿村庄,道路兩旁綠樹成蔭、草木蔥蘢,村民的房前屋后,綠植、果樹、花木編織起嶄新的“綠裝”,一個個美麗庭院令人賞心悅目。

以村庄清潔行動提升生態品質、以農房風貌品質提升行動展現鄉村魅力,是“百千萬工程”的重要內容。廣東各地生活垃圾清理、生活污水治理、“三清三拆”等工作深入推進,創建近12萬個美麗宜居自然村。農房設計更有講究,充分體現嶺南文化內涵和美學追求,升級約23萬戶嶺南特色新農房、1.4萬戶綠色農房,帶動鄉村實現干干淨淨、整整齊齊、長長久久。

鄉村環境更好了,發展底氣更足了:從“空心村”到“壁畫村”,惠州博羅縣羅陽街道觀背村上演了一出“鄉村變形記”,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14年的不足3萬元,增長到目前的70多萬元﹔有著700年歷史的廣州花都區炭步鎮塱頭村探索“政府+企業+村集體”合作,打造藝術文化中心、民宿、市集商鋪等設施,帶動“新農人”就業創業……

以文旅融合特色村鎮建設行動推動產業升級,是“百千萬工程”中產業振興的重要舉措。如今,全省各地鄉村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歷史文化、紅色遺址等文旅新業態,重點打造了首批10個特色鎮,培育51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鎮)、259個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30個鄉村研學旅行特色村。同時還精心設計136條文化文物游徑,推出約百條四季自駕旅游線路。

文明鄉風建設是滋潤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

在“百千萬工程”實現“三年初見成效”目標的重要節點上,廣東正以嶺南文明鄉風“十大行動”為抓手,書寫好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互促進、美美與共的時代答卷。當文明之風拂過村巷田埂、浸潤千家萬戶,南粵鄉村高質量發展之路必將更有溫度、更具質感、更富活力。

南方日報記者 姚瑤 關喜如意 祁雷

(責編:寧玉瑛、張永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